作者: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3-30 13:03:33
选择字号:
美杂志称美现行论文发布机制弊大于利

 
对付费阅读的美国科学出版业来讲,这是他们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这里,有一场围绕“科学论文能否公开共享”的长达十年的争论,但据本月美国《连线》杂志在线版的一篇文章来看,其终要有一个结论,但那必须以彻底切断出版与论文评估之间的联系为代价。
 
今时今日,美国约有85%已发布的论文仍处于付费阅读的大墙之后,只对大学或大型科研机构开放。这将普通大众与最新科学进展人为地隔离开来。
 
而与此同时,将所有发布内容皆放在网络上免费共享的新型期刊,正以一种受人瞩目的速度崛起。尽管那些代表行业利益诉求的立法机构不认同,但这种新形式的“期刊”确实与政府部门推动公共资金赞助下的教科文卫研究公开化的努力,保持着一致。
 
在信息共享的浪潮冲击下,付费阅读的美国出版商们几乎被逼到了绝境。而他们能够做出的反击,就是以“收费才能平衡自己在专家评审、文集编纂等工作上的成本”为主要理由,不断发动各种院外公关活动,去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及收费的正当性。
 
这种反击或称为声音,引起了不少利益相关群体的共鸣。大部分认可专业评审的科学家都相信付费阅读出版物的做法,认为这保证了他们所阅读科学论文的质量与水平。他们同时强调,出版单位依据内容重要性和读者意见进行论文的遴选和编辑,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影响。即便是对于普通大众,这些工作也有助于他们决定哪些科技成果是值得信任的。
 
不过,若换一个角度来看,所谓“专业评审的价值”这种看似底气十足的理由,实际上并不能让付费阅读的美国出版者们高枕无忧。原因很简单——“专业评审的价值”只能代表现存问题的一个层面,而若要全面、公正地评估付费阅读的科学出版业造成的影响,那么除了这份“价值”外,另一些因收费模式而遭受的损失,亦该计算在内。
 
这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出在“经济”这一块上。美国技术、医学类出版商们的收入每年高达100亿美元,这些收入一部分用以支付员工薪金和维护产业链的必要环节,而还有更为庞大的一部分则被浪费在市场开拓和数据管理上。在当今如此发达的网络传播撑起的时代,维持10000个不同的标题所做的努力,看上去是那般效率低下。
 
价格垄断,则是付费阅读出版商另一个为人诟病之处。即使读者普遍认为付费浏览的要价太高,他们也不做任何改善。而近几十年来,即便电子化的模式已经替他们省去了印刷和配送的成本,付费阅读出版商们仍在此情况下不断提高收费门槛。可想而知,对于像里德·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全球最大的科学与医药信息出版商,也是从纸质出版物向电子出版物转化最为成功的出版商之一,旗下拥有《细胞》《柳叶刀》《新科学家》等出版物)在去年获得20亿美元惊人利润的事情,人们应不足为奇。
 
那么,是不是如果每年只付一美元就能浏览所有论文,以上问题就当解决了呢?《连线》杂志的答案是:这同样也“弊大于利”——只要仍需付费,哪怕只收一美元,它都不足以弥补付费阅读科学出版业模式下的“陋习”对科技进步造成的危害。
 
简而言之,该文章作者明确地不认可那些为了要与其日后付费价值相当而进行的所谓“评审”模式,而这也代表了当前美国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他们认为:当论文提出了一项新的发明、疗法或者事实,却需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在故意而为之的“评审”过程中辗转时,一项可能造福人类的重大进步也将因此被延迟数月。更严重的是,这种损失会累加,要知道其他科学家需要在首创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直至最终成果问世。
 
还有许多人感同身受的“阅读限制”,其被归为付费阅读出版业最糟的影响之一,因为现在许多机构中的杰出科学家们甚至没有完整浏览行业文献的权限。如果仅是因为研究者无法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动向而耽误了此项进展,则十分之讽刺。
 
这一方的声音,有时也不吝以最激烈的言辞来表达意见——“如果人们相信科学,相信科学研究活动能够通过治疗疾病、发明技术等来改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那同样也应当相信,任何拖延科学进步的行为,都将是以生命的损失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下降为代价”。
 
实际上,对于付费阅读的美国科学出版业而言,完全彻底公开,并不一定意味着灭顶之灾。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和生物医学期刊出版中心做出了表率,证明公开一切自身出版的刊物同样能够带来生意的兴隆,在其所属的部分出版刊物中,这两家出版商只对投稿进行了技术上的评分。
 
《连线》文章认为,总而言之,若想建立一个真正为科学研究者、医疗从业者、教师学者和大众服务的科学出版体系,就必须彻底切断出版与评估之间的联系。科研成果应当在完成后的第一时间内与科学界和大众分享,获取自身科学性的认定。而评论家和编辑则以志愿的工作来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这被认为是一种促进科学进步的义务。当然,此一切的行为还须在出版之前完结。
 
在这种体系下,一开始可能会出现不少的错误与混乱,甚至浪费。但从长远上看,人类科学史中的种种成功例证说明,我们绝对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交流、评价那些真正具备价值的观点和发明的体系平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