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才妃
“可以让别的老师旁观吗?”采访前,《中国科学报》记者收到了一个特殊的请求。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张淑娟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反思学习”的机会。
获得记者同意后,这场原本一对一的采访,变成了有十位旁听者参加的线上会议。
“小树”是张淑娟中学时的昵称,她很喜欢,并沿用至今。为了选出真心想学习的参与者,她还给围观者“布置”硬性作业—— 一篇结构化反思报告(以下简称反思报告)。
围观采访、撰写反思报告……张淑娟与传统认知中的大学教师不太一样。
“刚需错觉”
“我学到了哪些知识点?我之前是怎么想的?我之前的想法好不好?我怎样才能用上它?”张淑娟的反思报告,最初用在她的《水处理生物学》课上。
写反思报告是一项新生的学习活动。有学生因其需要独立思考、花费时间多、计入成绩等原因而有意见。别人让她悠着点儿,她反而觉得这是解释反思报告的好机会,就条分缕析地解释了当下教学创新面临的困境,以及课程考核方案设立的意义。
张淑娟后来单独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公选课程,教学生“学会学习”。一开始学生选这门课的动机五花八门,有人是为了凑足创新创业学分,有人觉得开课教室离宿舍近、楼层低……
她不急不躁,给学生讲起了“刚需错觉”——“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不是刚需,就不学了。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可能,硬逼着自己学完,会发现自己离不开它。这种不是刚需的感觉,就是刚需错觉。”
“写”是这门课最有效的表达途径之一。“常见的学业测评工具是考试,实际上考查不到思考的过程,而反思报告却能让思考发生、外化,不去写有时候思考很难发生。”张淑娟说。
开课期间,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本科生杨善雅写了72篇文章,累计达2.5万字。“我现在习惯性地以人为鉴,学习身边人的优点;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每一个决策的出发点,试着确立自己的行事原则……”结课后,她仍保持用文字反思的习惯,一年累计写了近20万字。
因为这门课程涉及心理学知识,杨善雅决定报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不会学习”
“刚需错觉”其实特别容易发生在“小镇做题家”身上。
张淑娟出生在河北农村,周围的女孩子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结婚、生第一个娃。她不服气,偏要用读书改变命运。本科时全年级第一,研究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又选择硕博连读、出国留学,可谓全村之光。
一直以来,她都认为自己“会学习”,但到了博士阶段,却明显发现不太对劲。同学都在发论文,而自己却盯着电脑屏幕,怎么也写不出来。“当时很迷茫、很无助。”刚好有个留学机会,她就去了澳大利亚。
张淑娟来到澳洲后,学校手把手教她如何更好地学习。“原来,不会学习的是自己。”她恍然大悟。
回国后,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张淑娟转向自费学习。她每次都卖力地写课后作业,作业还被评为“精选”。日子久了,她就琢磨着打磨出一个模板,这就是反思报告的雏形。
反思报告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曾对“反思”概念进行系统论述。“自主学习包括学前准备、过程监视、过程控制和学后反思。没有反思,自主学习就缺了最后一环。”张淑娟说。
课程结束了,张淑娟虽可停笔,但意犹未尽的她继续保持一周写一篇文章的频率。这一写就是七年。
“像我这样‘不会学习’且不自知的人有很多,越是不会学习,越是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学习,因为教就是最好的学习。”张淑娟这样总结自己的开课初衷。
“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
2015年,张淑娟就开始坚持自我充电,自学了家庭教育、个人品牌建设课、销售课……当各门各类的知识学多了,“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教学创新,就是拿其他领域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常还是‘降维打击’”。
有趣的是,第一个怼她、说她被“割韭菜”的就是她先生。“这有啥用?又不是高水平论文,又不能成果转化。”
还有一次,一位专家突然指出“有些人做教学创新就是‘自嗨’”,张淑娟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是在说我吗?”她逮着机会问这位专家。原来那时的反思报告中的最后一问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她马上改进。
阶段复盘报告、个性塑造报告、穿越日记……她又接着研发了多个报告,用于不同的学习目的。比如本文开头围观采访的师生,结束后可以写一个以人为鉴的报告。
张淑娟的笃定,让越来越多人相信,她是在做一件“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事”。
如今,她的反思报告已经用在了25所高校的14门课程中。有人建议她把“大学生”三个字去掉,因为这样的课程人人需要。于是,她又建立了结构化反思实战营,许多教师成了她的“学生”,同时影响了更多大学生。
“反思其实是认识自己,并逐渐接纳自己的过程。”张淑娟回忆道,本科时她学高数、物理,如果没有预习,就会感到特别焦虑,甚至放声大哭。那时,她给自己写信,信中都是在痛骂自己。
如今,她在讲台上从容地讲到,“很多公共场合的不得体行为、对家人的不当行为,都来自当事人不能接受真正的自己,将力量用于攻击自己或他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都用于攻击,很难向前发展”。
2022年、2025年张淑娟分别获得西交利物浦大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最有价值教学创新奖。
“您认为您会学习了吗?”采访最后,《中国科学报》记者问。
张淑娟很慎重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会学习与不会学习,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一个逐步提升能力的过程。我的衡量标准不是考了多少分、考了多少证,而是自己创造了什么。”
《中国科学报》 (2025-09-09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