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9
选择字号:
从“奇迹时刻”看美国人工智能教育政策走向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

9月4日,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召开了“白宫人工智能教育特别工作组会议”。这场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科技巨头参与、教育界代表列席的会议,被称为美国人工智能(AI)教育战略全面落地的关键节点。会上,梅拉尼娅告诉在场的所有人“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并强调“我们有责任让美国的孩子们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由AI主导的数十年时光。

梅拉尼娅在开场致辞中说:“我们正处于一个奇迹时刻。”这句话被媒体迅速放大,广为人知,但会议背后所揭示的是一场关于AI、教育、监管与国家竞争力的多层博弈。

从行政令到国家动员:AI教育全面启航

这次会议有一个前期的背景。今年4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重要的行政令——《推动美国青少年AI教育行政命令》。这一行政命令旨在通过系统性部署,将AI纳入从K-12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美国青少年的AI素养。

该行政令设立了三个核心目标——成立“白宫AI教育特别工作组”,协调教育部、劳工部、国防部等多个联邦部门;推动AI课程开发与全国师资培训;启动“总统AI挑战赛”,鼓励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用AI工具解决现实问题。

应该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这场白宫会议被视为将政策“从蓝图变为施工图”的重要一步。作为第一夫人的梅拉尼娅亲自担纲协调人,也令会议更具象征意义和公众关注度。

梅拉尼娅的讲话风格延续了她一贯在“成为最好”计划中所倡导的母性伦理与青少年保护理念。

所谓“成为最好”,是梅拉尼娅在其丈夫特朗普首次担任总统期间推出的一项以青少年成长和数字时代挑战为主题的倡议计划。它是梅拉尼娅在其丈夫白宫任期内的标志性公共项目,旨在提升儿童的福祉,并引导他们在数字化世界中健康成长,特别是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

到2025年,梅拉尼娅重提“成为最好”的精神,再次提出对AI在教育、青少年成长中的伦理引导。这成为她推动“白宫人工智能教育特别工作组会议”的重要价值立场支撑。

梅拉尼娅在会议讲话中表示,“我预见AI将成为特朗普政府任期内增长最快的领域。如果它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进步引擎,我也不会感到惊讶。但是,这一切必须建立在负责任的教育基础上,就像我们培养自己的孩子那样。”

这种将AI比作“孩子”的修辞,在价值层面为AI设定了“成长需监管”的伦理边界。

硅谷走进教室:AI公司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这次会议的一大看点,是美国几乎所有主要AI科技公司领袖们齐聚一堂。他们不仅到场,更带着实打实的政策配套资源和产品承诺为AI教育站台,也为未来教育市场布局。

谷歌首席执行官皮查伊表示,谷歌正构想一个美好未来——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习世界上的任何知识”。他透露公司正积极建立系统,使全美学校更便捷地获取AI资源。

IBM首席执行官克里希纳宣布,IBM承诺为美国200万劳动者提供AI技能培训。

同样出席会议的Code.org总裁卡梅伦·威尔逊表示,该公司将推动“2500万学习者接触人工智能”,目标是“变革教育体系,让学生在AI领域蓬勃发展”。

美国白宫表示,已收到135家企业支持美国AI教育的承诺,其中包括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微软近日宣布将为学校提供免费AI培训并扩大其AI工具的访问权限,亚马逊则表示将协助教育工作者运用AI技术。

微软表示,Azure平台联动学校,打通AI教育“云端路径”。微软代表宣布,将利用其Azure平台为500所高中提供AI实验室,包括代码教学工具、AI写作训练系统、语音识别语言课程等模块。微软还与美国教育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支持开发“AI教师助手”,使教师能更高效地制定个性化课程,标注学生行为轨迹,甚至预测学生心理状态。

可以看到,这些科技公司正在构建的是一个多层次、跨平台、跨终端的AI教育生态,从教学工具、教学平台、基础设施到教师培训全覆盖。

然而,技术不是没有代价的。教育界的疑问也接踵而至:教师是否会在AI课堂中“被边缘化”?AI是否将扩大城乡、贫富之间的教育技术鸿沟?学生的数据如何收集?模型是否会通过算法灌输某种思维方式?

社会各界对AI教育的多元回应

这场会议虽然形式上是一次政策部署会,但实质上是一个“公共话语制造场”。社会各界对此的反应可以说多元而复杂。

一方面,在支持者看来,这场由白宫主导、企业参与的AI教育部署是一次“时不我待”的国家战略行动。他们认为,面对全球AI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美国必须从青少年教育阶段就着手布局,将AI素养视为继阅读、写作、算术之后的“第四种基础能力”。科技企业如谷歌和微软则强调,公私协作是推动AI教育快速落地的关键机制,企业具备提供模型、平台与培训资源的能力,政府则统筹政策与公平分配。教育改革倡导者指出,AI并非威胁,而是学生通向未来的工具;若不在当下推动,下一代美国青年将在全球竞争中落伍。另一方面,担忧者的忧虑也不无道理,AI是否会成为“教育市场化”的加速器?他们认为,尽管政府与科技公司将AI教育描绘为国家竞争力的引擎,但当前的推进方式过于仓促,缺乏对教育公平、隐私保护与技术伦理的深入讨论。

在他们看来,将大模型、大平台大规模引入中小学,可能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进一步使得农村与低收入社区边缘化,也可能削弱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科技巨头在“教育公益”的名义下快速占领校园生态,却未建立起足够的监管机制与透明标准。

政策走向的五大趋势:从技术动员到文化战略

在我看来,从此次会议所释放的信息中,可以较清晰地梳理出美国政府未来在AI教育方面的五大政策趋势:

第一,AI从K-12全面推广至高等教育系统。目前AI的政策重心主要集中在K-12阶段,但总统行政令明确指出,美国政策涵盖从中小学到“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完整推广体系。换句话说,AI教育将向大学扩展,从而形成完整的学习路径。

第二,设立“AI教师赋能计划”,将教师重新置于AI教育核心。总统行政令明确要求“优先将联邦教师培训资助计划用于AI相关教育”,包括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以及通过美国科学基金会等机构推进对AI教学实践的研究。

第三,建立AI教育道德与监管框架。目前美国联邦已有法律强制平台下架不经同意的AI爆料和深度伪造内容,教育部也发布了针对学校AI使用的安全与合规工具包。此外,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正在起草法规,拟对深度伪造内容的制造与传播进行监管。

第四,推动“AI教育公平计划”,缩小资源鸿沟。AI教育政策将倾向性地支持农村、原住民、少数族裔等教育资源薄弱区域。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与教育部已达成协议,将优先在这些地区部署免费云服务与开源模型。

第五,构建“美国式AI文化认同”与全球战略输出。正如《华盛顿邮报》所指出的,梅拉尼娅在白宫会议上强调“我们正处于一个奇迹时刻”。这不仅是一种感性表述,更是一种明确的国家定位。她将AI教育上升为国家使命,将技术发展与青少年未来深度绑定,试图在公众叙事中构建一种“美国主导AI时代”的文化想象。而《卫报》也敏锐地指出,特朗普政府推动“总统AI挑战赛”等举措,反映其借由教育系统、公共话语与科技资源,强化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格局中的软实力和影响力。这些动向共同揭示AI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工程的构建路径,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战场。

技术治理试验正式开启

此次“白宫人工智能教育特别工作组会议”,标志着美国AI教育政策正式进入全面部署阶段。从4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设立政策框架,到8月推出“总统AI挑战赛”,再到此次集结政府高层与硅谷科技公司的白宫会议,短短数月间,美国已完成了从政策顶层设计到社会各界动员的初步闭环。

我以为,会议的核心议题虽以“教育”命名,但实质上,其围绕AI技术在课堂中如何应用、谁来主导、如何监管、风险如何应对等问题的讨论,使得这次会议更像是一个技术治理机制的试验场。

可以预见,未来AI教育将成为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文化与技术政策的重要象征之一。AI将不再只是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将渗透进每一个教室、每一次作业、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轨迹。而美国政府也试图借此打造一套“以美国为核心的AI教育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话语主导权。

然而,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公平如何保障?师资培训能否及时跟进?学生数据的边界如何设定?在这些问题完全厘清之前,AI教育既是一次战略性机遇,也是一场制度性考验。

可以说,此次白宫会议打开的是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新通道,也开启了一场关于人、技术与教育治理的新辩论。这不仅关乎美国的下一代,也深刻影响全球AI时代的教育想象与制度构建。

《中国科学报》 (2025-09-09 第3版 大学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