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8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发现首个全域制冷材料

 

本报讯(记者张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昺团队在一种名为六氟磷酸钾(KPF6)的无机塑晶材料中,首次观察到“全温区压卡效应”。由此,KPF6成为全球首个全域制冷材料,为开发新一代高效、环保的全固态制冷技术打开了大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传统冰箱和空调使用的气体压缩制冷技术存在能耗高、可能排放有害气体等问题。而固态相变制冷技术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替代解决方案。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固体材料的特性,即当外界施加磁场、电场或压力等不同“场”时,材料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会吸收或释放热量,从而实现制冷。改变内部结构的技术主要包括磁卡效应、电卡效应、弹卡效应、压卡效应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局限,即制冷效应只发生在“相变温度”附近一个很小的温度范围内。为实现大范围温度变化,必须把多个不同相变温度的材料组合起来,做成多级制冷装置,这给科学家带来很大挑战。

团队在KPF6无机塑晶材料中,首次观察到“全温区压卡效应”。通过施加压力,KPF6能在从室温(约25℃)到液氮(-196℃)、液氢(-253℃)甚至液氦(-269℃)的极低温区范围内实现制冷,这是迄今唯一的全温区固态相变制冷材料。

研究人员介绍,KPF6在室温常压下是一种面心立方结构,内部的六氟磷酸分子团可以自由随机旋转。当温度降低时,它会经历两次内部结构变化,转变为不同的单斜结构。这些结构受到压力,均会转变为另一种菱方结构。正是这些相变过程,产生了强大的吸热或放热效应。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3068-z

《中国科学报》 (2025-09-08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油菜素内酯调控棉纤维伸长的机制 基因“开关”控制植物细胞器演化速度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