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全球出版战略负责人Matteo Cavalleri: |
科研成果被合适的人看到才能真正产生影响 |
|

Matteo Cavalleri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张双虎
“聚焦纳米科学前沿,赋能中国科研创新。”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携旗下学术期刊亮相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向中国科学界展示在物理与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布局与战略愿景。
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将如何聚焦纳米科学前沿,更好赋能中国科研创新?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全球出版战略负责人Matteo Cavalleri。
分享成果,也分享那些不奏效的尝试
《中国科学报》:8月31日发布的《中国纳米科技产业白皮书(2025)》显示,中国在纳米科技领域专利授权数量全球第一。你怎样看待这一数字?
Cavalleri:我并不完全清楚这些数据背后的细节,但我认为这是件好事。科学和知识本质上是全球性的,要真正产生全球性影响,科学家需要更开放地分享成果、展开合作,在知识创新和成果贡献方面发挥力量。正是通过这样的合作,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中国在科研领域,尤其是物理学方面的进步令人瞩目,已成为全球科学的“重要贡献者”之一。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中国在科研上的投入可观并取得明显成效;其次,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中国在各领域展现的多样性和活力极大推动了科学发展。
尤其重要的是,中国非常重视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医疗、健康、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很多研究有强烈的导向性,能把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把成果转化成可实际使用的产品。此外,中国科研人员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并努力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这使中国在当今世界科学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并展现出独特活力。
《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实际使用的产品面临哪些挑战?
Cavalleri:科学研究是试错的过程,很多探索可能会失败,但这些失败也有价值,因为它能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因此,学术期刊出版不仅分享成果,也应该分享那些不奏效的尝试。而成果转化不但要有可转化的成果,还需要耐心和持续的投入。这是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让更多中国学者参与同行评议
《中国科学报》: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最近任命了一位中国籍主编,你还提出让更多中国学者参与同行评议,这是否表明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加强有关中国影响力的战略布局?
Cavalleri:实际上,我们目前有两位来自中国的主编。去年,我们任命了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林镇宏担任《可再生与可持续能源期刊》主编。
必须说明的是,任命中国籍主编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中国在物理学领域已成为“卓越中心”。我们并不关注主编来自哪里,我们关注的是“卓越的领导者”——那些愿意为科学讨论作出贡献、推动合作、坚持开放科学和保持科研诚信的人。中国的快速发展,让这些“领导者”恰好在中国出现。
在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期刊群中,中国学者参与同行评议的比例在2020年为9%,2023年增至17%,到2024年达到22%。尽管来自中国的审稿人比例不断上升,但仍赶不上作者人数的增长——2024年我们收到的文章中,超过50%来自中国。
学术期刊的评审过程需要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对一本国际期刊来说,增加全球审稿人非常重要。这些年来,中国科研群体规模和科研质量促使我们增加来自中国的编辑和编委会成员,而审稿人由编辑挑选,了解中国科研群体的编辑有助于增加合格审稿人的数量。我们的策略很简单:持续增加编辑团队的多样性,自然会带动审稿人队伍的多样化。此外,我们还会通过“同行评议学院”等项目,为审稿人提供培训。
学术期刊发展呈现新特征
《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学术期刊有哪些发展趋势?
Cavalleri:过去几年学术出版发展迅速,其中有几个趋势非常明显。
一是开放性。开放科学不仅推动论文共享,还推动数据、代码和实验方案共享,以加速科学发现。二是国际化和多样性。科学研究不再集中于少数几个卓越中心,而是全球各地都有重要贡献,学术期刊需要反映这一格局。三是跨学科性。在能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很多问题单个学科无法解决,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域的合作才能形成协同效应。
未来,学术出版的主要趋势是开放性、包容性、跨学科性,并且人工智能在科学传播和共享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报》: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是否有专门举措支持中国科研群体?
Cavalleri:中国目前已成为充满活力和令人兴奋的科学中心,我们也非常关注和支持其科研工作。15年前,美国物理联合会就意识到,中国科学家能对全球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因此,我们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以便建立本地联系、更好支持中国科研人员。
我们要确保所有声音都被代表。中国的科研群体充满活力,一定要在编辑委员会中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的策略包括吸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编辑候选人。美国物理联合会出版社的中国团队致力于搭建桥梁,将中国科研人员与国际科研社区联系起来。例如,我们举办论坛、邀请国际演讲嘉宾,让参与者有机会与嘉宾面对面交流。我们组织活动,让主编与研究人员和学生直接交流。在更广的层面上,我们的全球团队会帮助提升中国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对于一些特别新颖或有影响力的研究,我们会面向全球发布新闻稿。
在中国,我们还利用微信等平台推广学者在我们的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仅去年,我们就推广了约400篇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有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有5万多次的阅读量。这些努力帮助确保优秀的科研成果被更多人看到。
发表论文只是第一步,它验证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但科研成果还需要被合适的人群阅读,才能真正产生影响。科学家通常会自我宣传,而出版机构则在连接研究成果与合适读者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确保科研成果触达合适的人群,从而真正推动知识进步和科技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25-09-08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