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尊琪(右四)和他的学生。
人物名片:
林尊琪(1942—2018),高功率激光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林尊琪淡泊名利是大家公认的。2002年以后,林尊琪把实验室副主任的岗位让给了年轻人。对于比较成熟的技术,他让年轻人自由发挥。他一直强调“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依靠团队”,遇到项目申报,总把自己的名字抹去或往后挪。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的几十年间,他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从未在外兼职或挂名。唯一一次主动请缨的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总工程师头衔,也只是为了能更好地部署他魂牵梦绕的三倍频负载能力提高的课题。但在其后实验室的报奖中,他坚决要求不出现他的名字。
2003年,林尊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很多单位都发来了工作邀请,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他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全部的人生已经交给了国家激光聚变事业。”
林尊琪先后培养了4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他的学生范薇发现,林尊琪从2013年开始激光等离子体的研究,从物理源头入手,寻找神光装置的新突破。“我看到整理了整整十一大盒文件,全部都分门别类做好标记。”范薇说。那是林尊琪给新招收的这个方向的博士生准备的资料。
老旧的二八式自行车,是他不变的“座驾”
林尊琪一生艰苦朴素,严于律己,数次婉拒单位配车,古稀之年仍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在他最后患病住院前,只要不出差,他几乎天天都会去研究所。
从单位到家,大约3000米,十多年的光阴里,一辆二八式自行车是林尊琪不变的“座驾”。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2012年左右,终因他骑车摔跤,在众人的劝说下才不得不放弃。高功率激光装置行政主管陈冰瑶回忆道:“有一年生日,学生合伙给他买了一辆新自行车,林院士喜欢得不得了。但过后,他坚持把钱还给学生。”
入院治疗前,中午吃饭时间,人们在所里经常会看到林尊琪从神光大楼缓缓步行到饭堂去用餐。他从不去二楼院士小餐厅吃饭,而是跟普通职工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边吃饭边和学生讨论工作。每次他都会把打的饭菜吃干净,也一直告诫学生一蔬一饭皆来之不易,现在日子好了,也不能浪费。
服药日记里记录下的科技报国誓言
“油灯接近耗尽……但我的任务尚未完成。我必须有信心,做我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决不能消极对待,直到最后一刻!”这是林尊琪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写下的。他当时已在医院住了不少日子,这段话被他顺手写在了服药方法的记事本里。这次住院是他远离工作最久的一次,差不多有七个月。有人来探望,他说几句话就得休息好久,即便如此他仍时刻关心着所里科研项目的进展,关心着学生的学业。
学生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的服药日记里发现了上述誓言。目前这份笔记展出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光同行志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参观者看到这段文字无不为之动容。
(本文节选自《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科学报》 (2025-09-05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