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4
选择字号: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揭示精神分裂症免疫紊乱的肠道菌群机制

 

本报讯(见习记者李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心理卫生科教授马现仓、朱峰团队系统分析了伴有免疫激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血清免疫激活标志物及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之间的多组学关联,进一步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在精神分裂症免疫紊乱中的作用。近日,相关论文发表于《精神分裂症公报》。

遗传学、流行病学及动物研究均提示,免疫失调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既往多项小样本研究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及脑组织中存在免疫激活现象,但其具体生物学特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可通过其代谢产物SCFAs调控免疫系统,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并影响免疫细胞活性。然而,在炎症状态下,SCFAs的抗炎作用可能减弱,甚至诱发异常免疫反应。

该研究纳入2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1例健康对照,通过4种血清免疫介质界定外周免疫激活亚型,并对144例患者及146例对照的粪便和血清样本开展宏基因组测序及SCFAs水平检测。

研究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外周免疫激活(约占46.5%)。该亚型患者呈现独特的肠道菌群特征,具体表现为产生SCFAs的菌种富集,菌群合成SCFAs的能力增强。该亚型患者的血清和肠道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SCFAs水平都显著高于非免疫激活患者和健康对照。此外,SCFAs不仅抗炎作用在免疫激活亚型患者中明显减弱,还表现出更强的促炎细胞因子分泌能力。这一结果提示,SCFAs免疫调节功能受损可能参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低度炎症的发生。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af110

《中国科学报》 (2025-09-04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实现常温氢气异裂 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创新应用获突破 科学家首次发现富含硅、硫的超新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