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军
据美国媒体9月2日报道,美国一家公司已就其研发的飞行汽车(eVTOL,即电动起降飞行器)与两家机场签约,开始试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名为Alef Aeronautics(阿莱夫航空)的公司获得了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创立的SpaceX的投资。该飞行汽车售价30万美元,已获得3300份订单。这一进展不仅为飞行汽车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引发人们对于未来出行方式的无限遐想。
马斯克与飞行汽车的不解之缘
马斯克,这位被誉为“现实版钢铁侠”的传奇人物,在多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创新勇气和前瞻眼光。从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异军突起,到SpaceX实现可回收火箭技术的重大突破,再到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的探索,马斯克的每一次尝试都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行业的认知。
尽管马斯克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飞行汽车安全性和实用性的担忧,认为地下隧道是一个更现实的交通解决方案,但他却悄然参与投资了飞行汽车公司。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实则反映了马斯克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多元布局。他深知,科技的进步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虽然飞行汽车面临诸多挑战,但一旦取得突破,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和城市的交通格局。
阿莱夫航空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州。除SpaceX的投资外,还得到了 Draper Associates、Impact VC等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自成立以来,该公司便致力于纯电动飞行汽车的研发,并于2022年发布了原型车 Model A。在不到一年内,Model A成为首个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特别适航认证的飞行汽车项目,这无疑是飞行汽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让马斯克的投资眼光再次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阿莱夫航空的Model A在技术上有许多亮点。它采用了独特的万向节式座舱设计,这一设计能够确保在空中飞行时座舱始终保持稳定,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和安全的飞行体验。同时,车辆配备了升降副翼系统,用于精确控制飞行汽车的垂直、水平移动和倾斜角度,使其能够在复杂的飞行环境中灵活、自如地穿梭。
为了保障飞行安全,团队摒弃了传统的外露螺旋桨设计,避免了因螺旋桨暴露在外而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Model A可以垂直或水平起飞,最多可搭载两人,飞行续航为170公里,这一续航里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及周边区域的短途出行需求。2025年2月19日,其测试车型成功起飞,甚至还飞越了另一辆车。
Model A作为一款纯电动飞行汽车,不仅响应了全球对于环保出行的号召,减少了碳排放,而且其垂直起降的特性摆脱了对传统跑道的依赖,大大增加了飞行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能够在城市中的小型停机坪甚至空旷的广场等地点实现起降,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飞行汽车的市场前景与竞争格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交通拥堵已成为全球各大城市面临的顽疾。飞行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有望打破地面交通束缚,开辟空中交通新航道,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出行选择。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20年是飞行汽车的飞速发展期,到2030年,飞行汽车行业将创造3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一乐观的预测反映了市场对于飞行汽车潜力的高度认可。
阿莱夫航空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Model A,并进行首次交付。这标志着飞行汽车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开始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同时,阿莱夫航空也在积极布局未来,研发其第二款飞行汽车——Model Z,预计起售价约为3.5万美元,计划于2035年发布。Model Z更低的售价将进一步扩大飞行汽车的市场受众,推动飞行汽车从高端小众产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变。
然而,飞行汽车市场并非阿莱夫航空一家独大。在中国,小鹏、广汽、亿航智能和吉利等多家车企也在积极布局飞行汽车领域,并加速推动产品商业化落地。
比如,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日前已经启动飞行生态建设招商。该飞行汽车预售单价在200万元以内,规划产能为年产1万台,预计2026年正式上市并启动大规模交付。广汽高域6月12日发布了新型飞行汽车GOVY AirCab,同步开启预订,市场指导价不超过168万元,计划2026年底完成适航取证并启动量产交付。
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入局,预示着飞行汽车市场将迎来激烈竞争,同时也将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飞行汽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飞行汽车的前景看似一片光明,但想要真正“飞起来”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面临许多现实挑战。
安全问题无疑是飞行汽车面临的首要挑战。作为电动智能飞行器,飞行汽车必须满足以高安全、高可靠、高稳定著称的航空技术要求和产品要求。适航是飞行汽车高安全的核心保障与关键命脉,其所涉及的电安全、热安全、智能驾驶安全、构型等问题,都是全新的。在航空领域,任何单一系统故障都不允许导致灾难性后果,这就要求飞行器必须具备“故障可工作”甚至“故障无感”的能力。然而,目前飞行汽车在安全技术方面仍有待完善,它在城市应用时需要在楼宇间穿梭,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实用化也是飞行汽车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若要担当低空交通的重任,飞行汽车需满足基本实用化指标,即载荷大于等于100千克、航程大于等于100公里。当前,在同样动力和起飞重量下, eVTOL的载荷和航程都远小于固定翼飞行器。同样的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续航能力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用于运载1至2人的eVTOL续航却只有20分钟左右。Model A虽然飞行续航达到了170公里,但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天气、载重等因素的影响,其有效续航里程可能会大打折扣。如何攻克载荷小、航程短的难题,是飞行汽车走向实用化的一大技术门槛。
大众化则是飞行汽车实现普及的关键。目前,飞行汽车的售价普遍较高,这使其在短期内只能是少数人的奢侈品,难以进入普通家庭。此外,飞行汽车的驾驶需要专业的技能和培训,这也限制了其用户群体的扩大。若要实现大众化,飞行汽车须具备高度智能自主驾驶能力,以降低驾驶门槛,满足普通大众的使用需求。同时,还需要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形成闭环和可持续的商业逻辑,降低运营成本,从而降低产品售价,让飞行汽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技术层面来看,飞行汽车的发展需要解决三大核心技术问题。首先,动力技术作为决定飞行汽车载荷、航程和安全性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依赖于电动化新能源动力,但存在载荷小、航程短,以及车规级新能源动力产品难以满足航规级安全性要求等问题。
其次,平台技术是飞行汽车性能与安全性的保障。当前飞行汽车平台主要为多旋翼推进垂直起降飞行平台,未来需要研发多涵道推进、轻质结构、陆空相容的垂直起降飞行平台,使其更好适应不同应用场景。
最后,交通技术则是实现飞行汽车智能化运行的关键。高度智能自主驾驶、陆空一体、云网融合的立体化智慧交通技术,对飞行汽车的空中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飞行汽车的飞行控制主要由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进行,难以满足智能无人驾驶飞控技术实际要求。
除技术难题外,适航认证滞后也是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飞行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其适航认证标准和流程尚不完备,需要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适航认证体系,以加快飞行汽车的上市进程。同时,空域管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空域由相关部门统一管理,但未来数万架飞行汽车可能引发“空中堵车”,需重构低空交通规则,明确飞行汽车的飞行空域、飞行路线和飞行高度等,确保空中交通安全、有序。
阿莱夫航空飞行汽车开启试运营无疑是飞行汽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让我们看到了飞行汽车从科幻走向现实的曙光。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飞行汽车要想真正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克服技术、安全、成本、法规等重重障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还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协同合作,共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基础设施和监管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飞行汽车终将突破重重困境,在未来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作者系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教授、飞行器工程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报》 (2025-09-04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