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性偏振光探测器实物图。研究团队供图
本报讯(记者刁雯蕙)近日,深圳技术大学工程物理学院教授李佳团队与合作者将表面等离激元(SPP)超构表面与有机光电二极管相互集成,突破了传统光电探测器只能探测光场强度的限制,在芯片尺度上开发出全集成、高精度、超薄、超轻量、低成本、柔性的光场偏振态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CS光子学》。
SPP是光波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集体振荡耦合形成的电磁模式,是调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媒介。SPP的激发依赖入射光的偏振态,TM偏振光能激发SPP共振并显著增强光吸收,而TE偏振光则会导致SPP激发效率极低,这一特性为高精度偏振分辨奠定了物理基础。
研究团队利用一维金属光栅作为SPP激发平台,并将其作为电极直接集成于有机异质结光电二极管中,通过“超构-有机界面协同设计”,成功在近红外波段实现SPP共振与有机异质结的协同匹配。
实验表明,在SPP激发下,有机光电探测器TM偏振光响应较TE偏振光提升近13倍,线性偏振比高达0.8(理论极限为1),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研究团队还验证了SPP共振对光响应的调控机制,并进一步开发了柔性偏振探测器。测试发现,该器件在弯曲条件下仍保持优异的偏振响应能力,为可穿戴设备、曲面偏振成像、曲面导航等应用奠定基础。未来,该技术可拓展至相位、波长等多参数同步探测,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医学偏振成像、柔性电子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acsphotonics.5c00279
《中国科学报》 (2025-08-13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