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崇州天演博物馆联合国际团队,近期在甘肃临夏龙担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具近乎完整的史前大型蹄兔类动物——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Postschizotherium cf. intermedium)头骨化石,为欧亚大陆蹄兔类演化及古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远古世界》。
龙担早更新世动物群复原图。叶健豪绘
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复原图。叶健豪绘
?
蹄兔是一类稀少而奇特的近有蹄类哺乳动物,生活在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因体型小如兔、长有蹄状指甲而得名。本次发现的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标本是目前亚洲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蹄兔类头骨化石之一,也是中国首次发现几乎完整的蹄兔头骨化石。它具有以下独特的特征:个体大,颅骨轮廓呈菱形,眼眶极度侧向突出(较现代河马更显著),上颌窦异常发达并侵占眼眶空间,发育复杂的眶前窝系统。其颊齿齿式完整,上门齿之间具齿隙,犬齿前臼齿化,臼齿单边高冠。通过头骨与颊齿的形态对比,确认其归属于上新蹄兔科的后裂爪兽属中间种相似种。
结合高冠齿、臼齿表面粘合质层等特征,研究者认为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可能像现代河马一样栖息于水域附近,以草本植物为主食。其头骨形态与一些半水生类群,如长鼻类的豕棱齿象,以及偶蹄类的短足兽相似,由其是后者,是北美一种大型长鼻的岳齿兽类。以上类群虽然有十分不同的起源,但相似的生活习性促使他们向相似的形态发生平行演化。
本次发现的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为重建龙担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研究人员认为,龙担动物群生存于一种林地和草地相嵌的古生态系统。除了中间后裂爪蹄兔相似种外,近年来发现的黑熊、豹猫、穿山甲,之前报道的黄昏爪兽等化石,以及牙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均证明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森林及湿润河谷的生态环境。这项研究不仅完善了欧亚大陆蹄兔类的演化序列,更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生物响应机制打开了新的窗口。(来源:中国科学报 蒲雅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25.20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