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3
选择字号:
全球首创!“考古车”把实验室带到丝绸之路

 

CT考古车内部。复旦大学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江庆龄

破译北周武帝宇文邕和皇后阿史那的血统之谜、重建2000年河西走廊人群及6000年山东人群历史、通过遗骸DNA鉴定为无名烈士寻亲……

多年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带领团队,将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和考古学相结合,完成了一系列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也在思考,如何改变以往将田野的样本带回学校做实验的方式,让实验室研究与田野考古深度融合。

2023年,文少卿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实验室“装进”车里,带至田野,就地取材做实验。2024年8月,复旦大学与新疆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推动设立克拉玛依市丝路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移动考古实验室车”(以下简称考古车)的想法被正式提上日程。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复旦大学-克拉玛依“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启动仪式上,3辆考古车颇为引人注目。今年8月至10月,这3辆车将跟随分子考古团队从上海出发,赴新疆进行田野考察。未来几年,它们将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最远抵达罗马,覆盖从古长安至古罗马的古丝绸之路全段。

车轮上的研究中心

所谓分子考古,是指对出土材料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古DNA研究,进而结合群体遗传学分析方法,为人群起源、迁徙和演化等研究提供直接证据。

然而,此前分子考古研究依赖于远离田野的实验室,单次工作周期往往达半年以上。研究人员需要去现场采集、整理样本,再带回实验室做实验。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样本存在问题,就需要回到当地采集新的样本,再重复实验过程。

“有了考古车,就可以在现场第一时间开展实验,及时采集新样本,一周左右即可看到结果,一个月之内就能完成任务。”文少卿说,“我们的考古车是全球首创。”

考古车主要服务于“古丝绸之路”科技考古与文化传播项目。作为研究中心在数字文旅方向的首发之作,该项目将整合考古学、遗传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力量,利用古DNA检测、三维扫描、同位素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科学复原古丝绸之路沿线古代人群的体貌特征、社会形态及文化互动模式。

团队人员把考古车称为“车轮上的研究中心”。3辆车中稍小一些的是电力保障车,能够在周边无电力设备的环境中为车队提供持续48小时的电力保障。另外两辆外观酷似大巴车,车内则暗藏乾坤。

一辆分子考古车承担着古DNA检测的功能,内部专门打造了万级洁净正压的空间,离心机、PCR仪、测序仪、超净台等设备一应俱全。车队成员戴上手套、穿上防护服进入车内,就能够完成从样品前处理、DNA提取、测序和建库的全部流程,测序结果可实时上传至复旦大学的数据库中。

另一辆CT考古车则放置了一台为考古“量身定制”的国产CT。“我们的样品涉及干尸——木乃伊,因此,除了需要3D扫描仪,也需要CT来观察软组织病理情况。另外,我们要一次性扫描很多骨骼,涉及不同部位,而CT能够高通量地扫全这些骨骼。”文少卿补充说。

让科技考古更“出圈”

工作之余,文少卿会做很多与科技考古相关的科普工作。一次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结束后,一名初中生找到他说:“文老师,我特别想看看你们是怎么做实验、怎么得到数据,最后又是怎么得到结果的。”

文少卿深受触动。他意识到,科研工作更多是在“黑匣子”中进行,很多考古爱好者无法了解科学家具体是如何工作的。

“这一次,我们要把‘黑匣子’打开,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研究流程。”文少卿说。

此次考古车队新疆之行,将通过纪录片与真人秀的形式记录科学考古日常工作,并向全球传播,不仅展现中华文明魅力,助力新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同时还带动沿线文旅产业发展。

团队将借助传媒力量,以纪实、采访、模拟场景、历史还原等多重影像形式,全景式记录这场科考之旅,并邀请相关专家阐述历史融合与发展的内在逻辑。后续,团队还将推出8集大型考古人文真人秀《丝路考古大探秘》,以分子考古为针,以人文叙事为线,开展“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科普,带动沿线文旅产业发展,构建从“考古发现”到“文旅消费”的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契合此次的科考主题,团队对考古车的车身进行了精心设计。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logo、研究中心标志、克拉玛依抽油机、上海市市花白玉兰、DNA双螺旋等元素,在大漠和星空的整体背景下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未来两个月内,车队将沿阿勒泰—吐鲁番—若羌一线行驶,选取沿线的三道海子石构遗址群、木垒平顶山墓群、吐鲁番古墓群、古墓沟墓群、小河墓地、沙湾大鹿角湾等遗址,利用考古车中的设备,复原遗址墓主特征,揭示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历史脉络。

《中国科学报》 (2025-08-1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