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韩洪烁
不久前,山东省林火遥感监测系统监测到烟台市某地有一处疑似火点,监测员立即发送火点快报,几分钟后信息详情便上报至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最终火灾苗头被遏制在萌芽状态。
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学院教授孙林科研成果的应用场景之一。近年来,孙林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转化,自主研发卫星监测系统,推动遥感数据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场景中的深度应用。
“我们要把科研成果带到生产一线,解决生产一线面临的难题。”孙林说。近年来,他先后完成1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绘出卫星遥感数据应用新图景
2006年,刚从原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孙林,来到山东科技大学任教。遥感卫星是环绕地球的“慧眼”,持续产生大量宝贵的观测数据。孙林从事的定量遥感研究主要是从这些数据中提取量化的地表信息,让这些数据从云端落地,服务千行百业。
什么是定量遥感?孙林介绍,通俗地说,是将每一幅遥感图像的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能表达出火点、污染源或植被生长状况等信息。“太空中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地球,定量遥感不仅要让这些‘眼睛’看清细节,还要准确表达出不同的状态。”
定量遥感难在哪儿?机理分析、模型构建、精度评价……个个是难关。
“科研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孙林常说。针对国产卫星数据处理难题,孙林带领团队展开攻坚,整合卫星数据、无人机航拍数据及地面传感器网络数据,实现“天-空-地”数据同步获取,构建了从数据采集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研发出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处理及信息提取算法,最终实现从“看得见”到“用得好”的跨越。
经过反复技术攻关与实地验证,他们打造了一套高时效、高精度的“天-空-地”一体化林火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森林火灾的快速、高精度监测。该成果为林业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说话间,孙林打开电脑,登录进入林火遥感监测系统,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卫星遥感影像显示着各地的监测情况。“一旦出现火情,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孙林告诉记者。
就这样,孙林带领团队在科研上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在智慧农业遥感监测、灾害应急遥感监测、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等方向都取得了突出成果。
机器视觉破解生产难题
青岛鑫凯睿科技有限公司忙碌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半人高的机器在高速运转,一道道白蓝光线闪过,机器内的转盘规律转动,一颗颗金属零配件从出件口滚出。
“这些筛选出来的零配件都是有瑕疵的,哪里出了问题,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孙林说,这样的一台机器可以顶6至10名质检工人,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这台高效运转的机器是由孙林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视觉技术研发的CCD光学筛选机。它像质检流水线上的“鹰眼”,经它的扫描筛选,各种瑕疵被快速检出。
孙林介绍,这个项目始于一年前。当时,青岛鑫凯睿科技有限公司正面临电视机后壳防错检测极为耗时且不够精确的技术瓶颈。该公司董事长张贤宁找到了孙林。
“我们能不能利用AI技术进行防错检测?”从现场回来后,孙林便组织团队研讨解决方案。最终,他们采用视觉系统和AI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智能化防错检测系统。
在最初的测试阶段,系统的检测准确率仅为85%,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他们不断调整模型参数,增加训练数据,优化检测流程,将系统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9%,检测速度比传统人工检测提高了1.5倍。
近年来,孙林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机器视觉领域,为企业智能化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目前,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重工、家电、汽车等生产制造行业,应用场景近百个。
实验室走出的企业家
在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后,孙林决定创办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有人不解:堂堂教授为何要“下海”?他却说:“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让它产生实际价值。”
依托山东科技大学人才、科技优势及成果转移转化优惠政策,短短几年间,该公司的遥感业务已经在多领域应用,打造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全国林火遥感播报平台,开发出玻璃转盘标准筛选机、多码合一视觉检测设备等多种产品。该公司已经完成两轮融资,与华为、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匹“黑马”。
刚放暑假,山东科技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余振军就“泡”在青岛星科瑞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在这里,我不仅提高了学习和创新能力,也感受到了创业的苦与乐。”余振军说。
“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说,让他们深度参与成果转化项目,在一线真题真做、边学边用,能提高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转化应用科研成果的意识。”孙林说。
育人路上的笃行者
尽管公司、学校两头跑的孙林每天都异常忙碌,但每周日下午,孙林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学生组会上。当学生在科研上遇到困难时,他会及时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询问每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商讨解决方案。
在学生培养上,孙林坚持采用“实验室+生产一线”的双轨模式。在他的公司里,有专门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留出的一层区域,这是他们学习、科研的“工位”。他经常带着学生白天调试设备、晚上分析数据,手把手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孙林共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培养的研究生已有20余人进入航天企业,参与国际遥感技术合作及国内的遥感技术应用。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实验室到产业线,孙林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常对学生说:“真正的技术创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中国科学报》 (2025-08-07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