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unsplash
本报讯 7月31日,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指出,海洋气候干预技术正快速推进,若缺乏有效监管,其产生的影响可能弊大于利。
珊瑚白化、海平面上升及生物多样性丧失不再是危言耸听。这些现象正在发生,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群落造成了深远影响。为此,科学家、政府和生产制造领域正竞相开发和部署一系列干预措施,以帮助海洋应对气候变化。
这项研究评估了一系列针对气候危机的规模与强度以及海洋剧烈变化而紧急采取的新型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降低海洋酸度以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培育能够在温暖水域生存、具气候适应性的珊瑚和海藻以捕集碳,以及恢复红树林以保护海岸线并自然储碳。
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Tiffany Morrison表示,这些干预措施虽然带来了希望,但也伴随着重大风险。
“若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我们可能实施无效、不公平甚至有害的解决方案,从而重蹈覆辙。”Morrison指出,“技术的创新已超越我们监管、监测和负责任评估这些干预措施的能力。”
研究人员说,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人们必须优先考虑可持续性、公平性和适应性的治理方法。Morrison说:“这意味着权衡利弊,承担伦理责任,提升社会共同利益,并将适应性干预措施与更深远的气候缓解目标相协调。”
研究人员还强调,必须进行严格的比较研究,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气候效益和风险,包括其可扩展性和长期可行性。
论文作者之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Neil Adger表示,社区公众的参与至关重要。“这意味着从一开始就与原住民和当地利益相关者合作,确保他们的知识、价值观与权利融入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Adger说:“如果干预措施被证明可行,我们还必须制定并履行生物伦理学协议。这些协议不仅要关注动物福祉,还要考虑大规模部署干预措施带来的更广泛的生态和社会影响。”(金予飞)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0174
《中国科学报》 (2025-08-07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