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体瑶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
选择字号:
基因研究解码口吃

 

图片来源:Bricolage/Shutterstock

口吃跨越不同语言和血统,影响着全球约7000万人。过去,许多人认为口吃能够通过自主控制加以改善。但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口吃实际上是一种高度遗传的非自愿性疾病,发病原因复杂且模糊。而一项7月28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的研究让人们对口吃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检测服务公司23andMe庞大的用户基因信息和数据库,按性别和遗传血统分析了口吃者与非口吃者的基因,最终确定了57个对口吃风险有适度影响的基因区域。研究结果揭示了涉及大脑功能和节律感知的基因,并表明口吃与自闭症、抑郁症等疾病存在潜在的关联。论文作者之一、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生物与行为遗传学家Shelly Jo Kraft表示,这意味着口吃与失眠和2型糖尿病等其他复杂的多基因性状是一样的。

患有口吃的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言语科学家Gregory Snyder表示,这项研究是该领域的“巨大飞跃”。他指出,研究识别的DNA区域有助于研究人员精确定位口吃的生物学根源,甚至开发出治疗方法。

该研究找到了一些最终有可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口吃起因的基因,其中最强的信号出现在基因VRK2上。该基因与早期神经元发育有关,它的变异可能使拍手或随着音乐打拍子的能力受损。这为节律问题可能引发口吃的观点提供了首个遗传学证据。

研究还发现了超过20个已被证明与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有关的基因,表明口吃可能是通过一系列相同的发育途径产生的。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言语病理学家Loryn McGill认为,这些发现巩固了口吃是一种神经障碍,而非情感或行为障碍的观点。她开发了一种供医生检测儿童早期口吃迹象的筛查方法,并希望这项研究能让医生更清楚地意识到口吃可以在家族中遗传。

美国马里兰大学言语病理学家Nan Bernstein Ratner表示,未来的研究可能有助于识别引发口吃的基因,但“不太可能找到某个简单的开关来控制它,尽管这似乎是口吃者、家庭和社会普遍期望的”。

这项发现可能有助于消除口吃的耻辱感。论文通讯作者、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遗传学家Jennifer Below说,许多人仍然认为口吃是创伤或个人缺陷导致的。因此,口吃者经常被欺凌,抑郁和自杀念头出现的概率也很高。“我们希望传达这样的信息——口吃不是任何人的错,它是一种遗传特征。我们想以此改变公众的观念,并消除一些口吃者的自责情绪。”(王体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5-02267-2

《中国科学报》 (2025-08-01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