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丽妃 见习记者 江庆龄
北京时间7月30日7时24分,堪察加东岸远海海域(52.4°N,160.2°E)发生8.7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震引发太平洋越洋海啸,俄罗斯、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均监测到海啸波。
当天4时30分前后,台风“竹节草”在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沿海登陆,9时变为强热带风暴级。16时40分前后,“竹节草”在上海市奉贤区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减弱为热带风暴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9级(23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78百帕。
海啸与台风叠加,会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哪些影响?应如何应对?《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上海地震台高级工程师宋秀青。
《中国科学报》:地震如何引发海啸?此次海啸对上海等周边沿海地区会造成什么影响?
宋秀青:地震引发海啸,需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地震必须发生在海底或者沿着海岸的断层;第二,震级需达到7级以上,这种大地震释放的能量,才有可能引起大规模海水位移;第三,必须是浅源地震,否则能量无法从海底传递到水面;第四,逆冲断层引起一个板块被压在另一个板块下,导致海底突然垂直上升或沉降,这种垂直运动容易产生海啸波;第五,发震的断层需足够长,且垂直位移量比较大;第六,地形狭窄的深海海沟附近比较容易集聚能量,使海啸波浪高度增加,而海岸附近如果是浅海大陆架,海浪的速度就会减慢。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同时沿海的水深非常深。所以,日本一旦发生大地震,就很容易产生海啸。
此次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鄂霍次克板块的俯冲边界,确实符合大地震、震源浅、逆冲型断层等特点。上海地处欧亚板块,和震中并不处于同一板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海啸影响,但是不会有灾害性结果。原因在于,第一,上海距离震中3800公里,海啸需要跨越广阔的海域传播,而能量会随着距离而大幅衰减。第二,上海周围的东海海域属于大陆架区域,海水深度非常浅。长江口到杭州湾的平均水深不足20米,海啸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因为浅水效应而大幅衰减。第三,日本岛链阻挡了海啸波的传播。
《中国科学报》:判定海啸不会对上海等周边沿海地区造成灾害性影响还有哪些依据?
宋秀青:我们在第一时间查阅了以往记录,发现历史上类似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上海造成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如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当时上海吴淞口观测到的浪高大概是0.15米~0.2米;2011年的日本以东海域9级地震,震中位置距离上海2000公里,上海沿海地区的浪高为0.2米~0.3米。
因此,根据此次地震震级、发震位置及海啸波传播路径,结合以往实测数据,我们综合分析后认为,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不会对上海造成灾害性影响。
《中国科学报》:根据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发布的信息,台风“竹节草”在上海登陆后,引起的浪高预估是3~5米。同一时段海啸叠加台风,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什么影响?
宋秀青: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台风“竹节草”可能会引起3~5米的浪高,海啸引起的浪高大概是0.3~1米。从对陆地的影响来看,我们认为台风的影响远远大于海啸。根据上海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与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的会商结果,海啸波到达上海沿海的时间段预计为30日19时至22时内,上海周边江海正好处于落潮期,这也会减弱两者叠加带来的影响。
《中国科学报》:对于台风叠加海啸可能造成的灾害,应如何做好防灾减灾?
宋秀青:对于居民来说,我们建议尽量减少出门。有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海上设施的安全,如航运枢纽、能源设施、跨海交通、通信网络等。
虽然此次海啸和台风造成的影响不会太大,但也提醒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海啸-台风耦合模型。同时也应加强科普,消除公众在面对此类情况时的恐慌心理。
《中国科学报》 (2025-07-3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