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8
选择字号:
西南河流源区径流水源解析的新方法和新认识

 

准确解析径流水源组成是正确认知高原寒区径流变化驱动机制、准确预估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的关键。西南河流源区冰川冻土广布、地形复杂,致使径流水源组成极其复杂。传统研究方法适用性低且不确定性大,已有研究对源区径流水源组成存在较大分歧,亟须完善径流水源解析理论与方法框架。

在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我国科研团队创建了高原寒区径流水源动态解析理论,成为水文学的重要理论创新。

他们提出了多元示踪能谱方法,创造性运用多元示踪技术,建立源区河川径流水源组成的“指纹”图谱,实现了水源解析方法从半定量到定量化的飞跃。

同时,在多水源动态协同机制基础上,科研人员建立了气候变化驱动下水文-植被-土壤-冰雪耦合系统复杂相互作用的表征方法,实现了气候和下垫面协同变化下径流水源的动态解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科研人员构建了集成水文水动力学、同位素示踪和能量过程多因素统一的水源解析综合模型,为高原寒区水文过程研究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新工具。与欧美主流方法相比,新方法对水源解析的不确定性降低了约40%。

基于上述理论方法,学者们收获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科学认识。

第一,在水源组成方面,科研人员发现西南源区五条河流的冰川径流贡献均不足5%。这一新发现纠正了欧美传统研究对该地区径流组成中冰川贡献的高估偏差,颠覆了“冰川退缩将导致源区河流水资源显著减少”的固有认知。同时,研究为“高原跨流域深层地下水补给”科学假说提供了新证据,为理解雅鲁藏布江水量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研究获得了源区径流变化规律的科学新认知。例如,科研人员首次发现了西南源区径流以30~40年为周期、以北纬32°为分界的南北镜像对称变化规律。并且,受上游冰冻圈退化和下游水库削峰影响,研究发现径流年内分配均呈坦化趋势。

第三,研究揭示了西南河流源区未来径流呈先减小后增加的“非单调”趋势和空间变异格局,其中未来百年总体呈温和增加的趋势,纠正了以往研究的偏差。

总之,这些围绕水源动态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破解了传统方法对复杂水源解析不充分、不确定性大的难题,解析了融冰水源和跨流域深层地下水对径流的贡献,颠覆了已有认知,建立了西南源区径流水源组成的新基准。

《中国科学报》 (2025-07-28 第4版 自然科学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全球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淡水流失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