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2
选择字号:
盐碱草地生态治理模式效果显著
“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在松嫩平原重现

 

盐碱化草地羊草植被高效恢复示范基地。项目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沈春蕾)近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任务“盐碱化草地生产力提升与生态屏障构建模式”,在吉林白城洮北示范区召开了现场观摩与测产会。

该研究任务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马红媛在羊草品种选育基地、盐碱地生态治理模式示范区分别系统介绍了项目组在盐碱地精准诊断分级、优质耐盐碱羊草新品种筛选和培育、退化羊草人工草地分区分类建植修复、盐碱羊草地生态-生产功能协同提升等技术研发与模式示范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

专家组对盐碱化草地羊草植被恢复和生产力提升示范区进行了实地验证考察和现场测产评估。结果表明,项目组突破性研发的中重度退化草地“羊草免耕秋播”创新技术实施8年后,羊草覆盖度提高到90%以上,株高达110至120厘米,地上生物量鲜重为9.5吨/公顷;中重度盐碱地“羊草新品种+改良剂+条播修复”技术模式实施4年后,羊草覆盖度90%以上,地上生物量鲜重达10.5吨/公顷。而未经过修复的盐碱草地对照区植被以一年生的虎尾草、猪毛蒿等退化植物物种为主,植被总覆盖度低于60%,地上鲜重平均仅1.6吨/公顷,而羊草覆盖度低于5%。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突破了以往盐碱草地治理以粗放人工“种草”工程为主的传统模式,采用“以种适土”和“以土适种”相向而行的“近自然恢复”的系统思维,以苏打盐碱地顶级植物羊草耐盐碱机制和苏打盐碱地土壤障碍形成及消减机理为理论基础,融合创建了中重度苏打盐碱草地“良种培育+土壤改良+播种模式革新”创新技术模式。该模式兼具理论基础、品种创新、技术突破和模式革新,示范效果显著,而且要点清晰、成本低、易操作,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

几位长期扎根该区域草地研究的专家认为,此次测产的示范区羊草草地生态景观和地上生产力水平,基本恢复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松嫩平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羊草草地状态。多位专家评价,该修复技术模式为盐碱地生态治理和北方草原生态屏障保护恢复提供了“样板田”。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领导高度评价了示范区修复的效果,并表示要从政策管理角度及时将这项好技术在松嫩平原和全国相关适宜区域进行推介应用。

《中国科学报》 (2025-07-2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