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通 赵现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2
选择字号:
科研人员为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思路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赵现廷)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华领衔全国多中心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在线发表了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SHR-A1904(抗体偶联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

“这是全球首批正式发表的靶向CLDN18.2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类ADC临床研究。该研究虽处于早期阶段,但意义重大。”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徐瑞华表示。

胃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治疗手段有限且预后不佳。尽管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但当前主要靶点适用人群较窄,临床急需覆盖更广泛人群的新型治疗靶点。

作为胃黏膜特异性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CLDN18.2是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此次Ⅰ期临床研究在中国19个中心开展,纳入95例经治的CLDN18.2阳性晚期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其中69.5%的患者接受过至少两线治疗,代表了临床中最难治的人群。

“我们采用了三阶段设计,系统评估了SHR-A1904的安全性、耐受性及抗肿瘤活性。”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邱妙珍表示,该研究首次验证了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类ADC在CLDN18.2阳性胃癌中的临床价值,为紫杉类化疗失败或传统方案耐药的晚期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研究结果显示,SHR-A1904安全性可控,未达到预设的最大耐受剂量。在疗效方面,6.0mg/kg和8.0mg/kg剂量组经确认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4.2%和2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达5.6个月和5.8个月。尤其在CLDN18.2中高表达患者中,客观缓解率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表现更佳,为耐药患者带来长期获益希望。

基于现有数据,6.0mg/kg被确定为后续Ⅱ/Ⅲ期研究的推荐剂量。目前,团队已启动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SHR-A1904在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并探索与免疫治疗、化疗的联合方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优的生存获益。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81-w

《中国科学报》 (2025-07-2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