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术大佬“后退一步”,创新发展的未来才能“向前一步” |
|
■倪思洁
7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第三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物理之夜”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努力去招募比你优秀的人,他们是你的门徒,但不是你的助理,他们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在我的部门里,他们其实并不是在为我工作,而是反过来的,我为他们工作。我的工作内容就是让他们更加成功。”直播间里,有网友感叹“这样真好”。
朱棣文的这番话,道破了良好师生关系的秘诀:导师或团队负责人的价值,不在于让自己一直做最闪亮的星,而在于甘为阶梯,让年轻人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生物物理学家庄小威曾在朱棣文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刚进实验室时,她就跟朱棣文说想做点新的东西。于是朱棣文问她“要不要做生物”。此后,在朱棣文的支持下,她开始将研究领域转为生物物理学,并取得了亮眼的成就。回望这段历程时,她深情地说,“朱先生为我造就了一种视野”。
或许有人会想,谁要是能像朱棣文那样功成名就,自然也就会像他一样乐于成为学生的“托举者”。但事实是同样拥有学术光环和资源的人里,踩着年轻人往前走的“学霸”“学阀”不在少数。2022年,《柳叶刀》发表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由资源垄断带来的学术霸凌行为,在不同的学科中都存在,工程学领域等依赖物理设施和时间的学科中,受访者遭受的欺凌行为发生率最高。
学术大佬们之所以要踩着年轻人往前走,不外乎以下3种原因:
一是被学术评价体系逼出的晋升焦虑。学术大佬有进一步“往上走”的意愿,或是想以个人持续不断的光环获取更多科研资源,所以就会将团队的所有成果都打上自己的印记。
二是对“被替代”的心理恐惧。学术大佬们追求资源的主导权,而年轻人的“出头”很可能会导致资源分解或稀释。
三是对权力垄断的病态维护。学术大佬醉心于“泰山北斗”的优越感,将既有科研经验视为取得新成果的必然路径,否定甚至打压年轻人的创新思想。
这3种原因里,有些源于学术环境,有些纯属个人因素。无论哪种原因,带来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对年轻人来说,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难有“出头之日”,创新热情由此受创;对学术大佬来说,这样的团队在创新能力上受制于过往经验,难以跳出既有的思维框架,在跨学科融合、科研范式变革的当下,很容易丧失创新活力。
朱棣文的话令年轻人仰慕,更值得学术大佬们反思。衡量一个学术圈的健康度,从来不是看有多少学术大佬能稳坐钓鱼台,而是看有多少前辈愿意让年轻人踩着自己的肩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相信,某一天,当学术大佬们都有成为“托举者”的心胸和“后退一步”的行动,年轻人才能“向前一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向前一步”,国家创新发展的未来才能“向前一步”。
《中国科学报》 (2025-07-1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