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5-22
选择字号:
刘华:做医生就像西天取经,重在厚积薄发“降妖除魔”

 

刘华在接诊患者。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祎琪

每周日出专家门诊,定期出普通门诊和水肿、高尿酸血症、血尿蛋白尿等专病门诊,剩余的时间则去病房看看病人、带教规培医生、指导学生课题、帮医学杂志审稿……

这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肾科主任医师刘华的日常。若是像这个月一样,赶上出雄安宣武医院周一的门诊,她还要在周日专家门诊结束后马不停蹄地去赶傍晚的班车。

工作日和周末、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在刘华的世界里早已模糊不清。她形容自己的日常很“枯燥”,可是一路走来,却又甘之如饴。因为做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是她的初心,也是她的理想。

立志学医终成白衣天使

幼时,刘华曾因肘关节意外脱臼到医院就诊。正当她疼得泣不成声时,一名医生上前轻声安慰,引导她放松,并以娴熟的手法帮她把关节复了位。这一简单而连贯的操作,不仅止住了刘华的疼痛和哭泣,更让小小年纪的她把医生看作天使的化身。

后来,刘华目睹了身边的长辈因罹患时代所限的“不治之症”而饱受病痛折磨直至去世的不幸,这使她更加意识到“一个好医生,对病人本身就是一种安慰”,并让她立志成为一名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的医生。

1990年,刘华考入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当地三甲医院任住院医师,并在各个科室轮转。这段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求知若渴的刘华快速成长,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事业上的瓶颈。她思量再三后,决定考研、考博。

2003年,刘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取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内科博士,师从肾内科著名专家李学旺教授,并获得优秀博士生称号。

数次救治疑难病患者

读博期间,导师李学旺悬壶济世的大家风范和医者仁心的专业素养,对刘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教授曾说,学医本身就像西天取经,它的精彩不在于最后取到了什么经,而在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降妖除魔的过程。同理,做医生不要太在乎这个职业的光环,而要关注自身如何成长。”

后来,进入宣武医院工作后,刘华秉承师门严谨的学风,利用自己的交叉学科知识,数次在危难时刻挽救了肾科疑难疾病患者的生命。在刘华数十年的临床生涯中,由蛋白尿确诊隐匿性狼疮性肾炎、由间断水肿确诊胸腺瘤相关性肾病……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2017年,她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学一年,师从糖尿病领域医学权威凯瑟林教授,深耕糖尿病肾病治疗。

架起科研和临床的桥梁

刘华至今仍保持着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工作习惯。由于在肾内科领域的持续研究,刘华应邀参加2006年国内肾脏病领域最高规格会议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年会,3篇参会论文得到专家的肯定并引发深入讨论,为脂质与肾脏病的研究打开了新视野,会后论文分别发表于《国际医学》等英文期刊。

此后,刘华继续探索拮抗炎症保护肾脏的研究,陆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累计被引用达160余次。刘华撰写的《免疫指标阳性的不典型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分析》论著发表于核心期刊,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刘华及其团队参与了北京市教委和北京自然基金委联合重点项目,该项目对于改善慢性肾脏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2022年刘华参与了“一项评估罗沙司他低起始剂量给药方案治疗慢性肾脏病非透析贫血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的临床前期工作,有效推动了药物的临床应用。

用所学所获帮助年轻医生和患者

回忆起初到北京时的情景,刘华用“迷茫”两个字形容。“当时我年纪不小了,北京的生活成本很高,孩子面临教育问题,我工作又特别忙。”刘华坦言,最后支撑她坚持下来的是镌刻于心底的理想。

而今,早已走出迷茫的刘华不仅获得了这份职业的成就感,还将“触角”向外伸展,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所获帮助更多年轻医生和全国各地的患者。

院内,在临床实践中,她传授多学科系统诊断的理念,启发年轻医生抽丝剥茧发现疑难病症的能力,并多次在北京肾脏病论坛针对疑难病例进行发言。科研启蒙上,她鼓励学生跟踪前沿,结合现状,开展具有应用价值的创新课题研究;教学改革中,她主持“导师制结合多元化评估在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初步探索”课题,推动全院实行住院医师导师制,提升了医院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方面的竞争力。

院外,2009年,刘华以副主编身份参与编写了《肾脏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该书填补了以“症状”为线索进行诊断的思维空白,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此外,刘华数次前往内蒙古、贵州等地开展医疗义诊和扶贫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基层医生的专科诊疗能力。同时,她长期担任《医学研究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和审稿人,不仅审稿高效、严谨、公平,而且重视青年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科研热情,目前已累计完成50余篇学术论文的审阅工作,被期刊和同行称为“学术质检师”。

未来,刘华在继续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还将根据过往诊疗病例开展罕见病研究,致力于寻找致病基因或靶点,并在老龄化趋势下加大防治肾脏病的健康科普力度。

《中国科学报》 (2025-05-22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全球变暖少于1.5°C,海平面也会上升 地球冰箱爆表!专家:警惕成发展最短板
香港新一代集装箱环保运输船试航成功 天眼火眼合璧,破解星团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