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数赋能 构建“三维联动”育人新生态 |
——武汉纺织大学探索数字时代大思政育人教学改革实践 |
■徐卫林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引擎,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党建铸魂-美育润心-实践提能”三维联动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美育浸润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行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新路径。武汉纺织大学以数字党建筑牢信仰根基、用数智美育涵养文化自信、借虚实融合锤炼实践能力,通过系统性重构课程体系、多维化创新教学模式、场景化拓展实践场域,形成了“价值塑造-精神涵养-能力跃升”的育人新范式,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范式样本。
铸魂:数字党建筑牢信仰根基,打造价值引领新高地
武汉纺织大学坚持问题导向,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聚焦工科教育中一定程度存在的价值观塑造“悬浮化”问题,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数字编辑+场景还原+沉浸体验”三维路径,构建红色育人的数字表达新范式,筑牢信仰根基。
武汉纺织大学打造“红色工坊”系列教学活动,依托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推动红色文化由“教材中的符号”变为“学生眼前的现实”,实现红色教育从“教材灌输”转向“沉浸体验”的范式跃迁。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专业公司运用AI技术,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发为可交互的VR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地融入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大赛,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走进”革命年代,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此外,学校构建“沉浸式红色影棚”、编制“大思政课”数字实践地图等新型教学空间,通过拍摄红色微电影、情景剧等,将红色教育与影视表达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信仰认同、价值认知、精神涵养的同步提升。指导学生拍摄《赤爱》系列微电影,以第一视角参与历史事件演绎,让学生在场景中体验、研讨,增强对价值观的感知力和代入感;运用虚拟技术拍摄《初心与使命的对话》情景剧,再造老战士与“00后”学生的对话场景,使红色教育从平面叙事升维为立体化情感共鸣。
通过数字赋能红色育人模式,武汉纺织大学立德树人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获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主导参与的各类专业项目和竞赛屡获佳绩。《英名垂青史风范励后人——走进陈潭秋故居纪念馆》获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一等奖,《赤爱》获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初心与使命的对话》情景剧获教育部“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立项等。
浸润:数智美育涵养文化自信,推进人文素养深滋养
武汉纺织大学以湖北省一流课程“尚美中国”为载体,构建“数智赋能+美育浸润”的教育新路径,将传统文化、现代审美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推动审美教育与专业培养并行共生,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与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方面,武汉纺织大学依托纺织学科特色,以“尚美中国”思政选修课为牵引,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构建织物文化、民族符号与红色元素交融的教学体系,挖掘民族服饰、非遗纹样、红色织物等视觉符号资源,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符号识读-美学重构-价值映射”的育人新链条。如运用数字显微技术解析五星红旗纤维结构中的政治美学,帮助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表达跃升。另一方面,武汉纺织大学积极探索“美育+科技”的跨界融合路径,借助数字化技术将抽象的美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在“工程语言”中发现“诗意表达”、在“科技工具”中唤醒“人文温度”。开发三维虚拟试衣实训平台,利用3D技术还原草鞋、军服、棉被等织物纹样,引导学生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纹样生成程序等,带领学生在创作中体验技术与艺术的协同之美。此外,学校通过微课程、微纪录片、数字动画等手段,开发《完美着装》《“韧”识纺大》《丝绸之国》等美育资源,将重大工程背后的家国情怀、非遗传承中的匠人精神融入学生审美认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的润物无声。
砺能:虚实融合锤炼实践能力,推动知行一体新跃升
武汉纺织大学积极探索“虚实融合”实践育人新路径,创新构建“精准对接链-协同共育链-能力转化链”实践育人新范式,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协同整合资源、推动能力转化,增强工科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工程综合能力。
一是建立“精准需求对接链”。借助省市两级理论热点面对面基地观测点,利用大数据智能捕捉基层社会治理痛点,将其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与社会实践选题,形成“问题-方案-反馈”实践闭环。通过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完成技术的实训和考核,提升实践育人效能。二是搭建“育人要素协同链”。推进“双导师制”,专职配备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分工负责专业实践的内容指导和课程思政的理论研发,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促;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和课程教师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实现“理论-实践-理论”全过程育人协同指导;构建“德育+”实践模块,将多元教育内容融入综合实践。三是拓展“能力提升转化链”,推行“三合一”实践,将思政实践、专业实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贯通“实验室-生产线-城乡社区”实践场域,激励学生在解决实践问题中锤炼专业能力、践行家国情怀。
未来,武汉纺织大学将持续推进“三维联动”育人综合改革,进一步融合数字化手段与传统育人理念,不断优化跨学科课程体系,拓展育人空间与场域,为建设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贡献“纺大智慧”。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报》 (2025-05-21 第3版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