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4
选择字号:
北大博士“解救”被标准答案卡住的中学生

 

马驰川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 孙滔

马驰川在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很少。当《中国科学报》记者向他索要自我介绍时,这位北京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出身的中学教师在一个小时后,发来了一份临时写就的简历。

在这份不到600字的简历中,他给出了两张示意图,其中有4个关键词——实验范式、理论范式、计算范式和物理文化。他认为,中学物理教育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理学研究的范式,即要带领学生一起感受物理学家到底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马驰川任教于北京市一所重点中学。在不到3年的教师生涯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带中学生做科研,这些学生在他眼中个个都是青年物理学家;第二,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物理的学习;第三,和学生一起组建了读书会,营造做题之外的物理文化氛围,并以此孕育具有跨学科视野的未来人才。

“下一代不能再这样了”

做中学教师的想法,是在他读博期间冒头的。

来自甘肃的马驰川是高中物理竞赛全国铜牌得主,2012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力学系。虽然是刷题出身,但他在备赛后期就有了一种要跳出来的感觉。在最紧张的那段时间,他停止了刷题,开始读《费曼物理学讲义》之类的书籍,“这对应试的帮助并不大,但是我觉得更好玩”。

大二时,在听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川的“平衡态统计物理”课后,他十分着迷,觉得自己的爱好还是物理学,于是决定转到物理学院,“情绪来了,就想转了”。

另一件有点出格的事情是,他在转系时选择多念一年本科。他说:“当时的想法非常神奇,我想多学点东西,就延长了一年。”这一年他到处听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每周骑车奔波在不同的地方,不亦乐乎。

2017年,他被保送到本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高能物理方向的博士。这个时期,马驰川在粒子物理学这个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世界陷入了烦恼中——当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方向待久了,他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全世界可能就那么几个人在关注高圈图精确计算这个方向,因为以前能算的都算完了,剩下的是大家都不太会算的”。

那段最为困顿、焦虑的读博时光,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在经历了一番思考后,他终于想明白了:过往的学习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可以靠刷题得到高分,但博士生的研究课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没法刷题了。

他在周围人中也看到了类似现象:在解决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大家都特别强,而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时候,常常撞南墙。

马驰川认为,问题的根源应该在基础教育中。他的答案随之水落石出:“下一代不能再这样了。”他要去中学当老师做“纠偏”的事情,让学生拥有对科学的正确认识。

几年后,马驰川对中学的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总结:传统的实验教学大都为已知结论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会理解书中建好的模型,对科学只有封闭性认知,不擅长基于现象进行建模,导致缺乏大胆猜测、试错迭代的思路。而这些才是科学研究的实质。

求职前,他去找大学老师聊这件事情,希望增强信心。这位老师提供了不一样的历史视角:“20世纪的中国急需工业型人才,那是大干快上的建设时期,所以需要先把别人的东西赶紧学过来,没有太多时间搞创新;而现在中国国力增强了,我们需要创新型人才引领世界。”

这给了马驰川一颗定心丸,让他觉得自己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

“青年物理学家”

成为中学教师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学生一起“整活儿”。他们创办了一个叫“青年物理学社”的社团。在这里,学生可以研究一些极具开放性的、贴近生活的、有趣的科学问题。

比如一个名为“磁机械振荡”的问题是这样的:将两个相同板簧的下端固定到非磁性底座上,并将磁铁连接到板簧上端,使它们相互排斥并可以自由移动。学生们需要研究相关参数是如何影响磁铁运动的。

上述问题来自一个叫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的赛事。在备赛过程中,学生需要组成团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对问题展开研究。学生必然会经历从观察现象,到定义问题、理论建模、实验验证,再到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过程。更为有趣的是,在最后,学生还会以汇报方、挑战方和评论方的角色针对赛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马驰川这样总结他眼中的IYPT: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会在大量试错中提高能力素养;在学术汇报时,学生会在交流中感受研究思路的丰富多元。整个过程都指向对物理学的开放性认知。

马驰川把自己的学生称作“青年物理学家”。他解释说:“这个词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当仁不让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恰恰是青年需要拥有的。”

当组织学生研究和讨论时,他会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都有自己的课题,马驰川跟他们一起在小白板前讨论。他说自己仿佛置身于电影《奥本海默》里的男主角跟研究生讨论科学问题的场景,“我觉得梦想中的物理课堂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马驰川常常在学生试错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因为他深知科学研究前进的脚步是蹒跚的,荆棘密布的道路是需要助力的。

他提到一个细节:在对一个不常见函数进行拟合时,有学生历尽艰难终获成功,激动之余在夜里给马驰川发了一个“yeah”的表情。或许是有点害羞,学生迅即撤回了消息。马驰川捕捉到这一撤回的消息后马上鼓励学生说:“不用撤回,你这个‘yeah’和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在浴池里发现浮力理论时说出的‘尤里卡’是一模一样的。”马驰川说,这个学生第二天看自己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回看从这个社团走出的学生,马驰川至今仍震惊于学生能力的成长。他觉得这源于真实问题所激发出来的潜力。

营造物理文化氛围

如何在中学阶段就开始孕育孵化具有广阔视野的大科学家?马驰川觉得,物理文化尤其是刷题之外的物理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于是,他一边带着学生做科研,一边组织读书会。

他们的读书会是从阅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赵凯华所著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开始的。他们一开始的主题是“对称与对称的破缺”。在完成对诸如餐桌礼仪以及蚂蚁觅食等例子的讨论之后,学生很快对相变、耗散结构等话题产生了兴趣,于是自发地涉猎相关内容,并将其定为接下来的读书会主题。

就这样,读书会在兴趣的牵引下涉足各种“奇奇怪怪”的领域:从生态系统的数学建模、图灵斑图、生命涌现,到与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关的Hopfield神经网络、玻尔兹曼机,再到《利维坦与空气泵》中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马驰川至今都无法准确描述这些看上去并不关联的话题是如何被串联起来的。但无论话题被牵引至何方,马驰川坚信,这种打破学科边界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广阔视野。而这正是他组织读书会的初衷。

谈到科学史,马驰川在常规课的教学中就很重视这一点。这与他一直强调的物理文化熏陶殊途同归。比如在讲加速度这个概念的时候,他会带领学生回到伽利略的时代,探讨这个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不定义加速度;如果没有加速度,我们还能怎样研究运动学”这样的问题。

马驰川说,他不想让学生轻易接受课本上任何一个概念,因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经历过一番非常艰难的思考。他说,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AI for Science”

有段时间正值《三体》电视剧热播,马驰川和学生开展了一个名为“三体运动的模拟与可视化”项目。学生头脑中虽然有三体运动的概念,但他们的理解是模糊的。要实现三体运动的模拟,对学生来说其实相当困难,因为他们此前并没有计算机辅助物理学习的任何经验。好在那段时间ChatGPT火了起来。

在简单介绍了数值求解动力学方程的基本思想后,马驰川向学生示范了如何向ChatGPT提问,学生也获得了一段独属于自己的三体模拟代码。但ChatGPT给出的代码并不总是能够成功运行,这就需要每名学生基于现实的报错信息,再与ChatGPT进行交互,直到解决这个问题。

有趣的是,因为每名学生与ChatGPT对话的方式不同,他们的解决方法和可视化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这个题目就变成了一个半开放性质的问题。

这件事带给马驰川的感受很强烈,“人工智能(AI)时代的来临,使学生可以在AI的帮助下很快解决一些在以前看上去很困难的问题”。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布,预示着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时代的到来,“这一新的范式将极大改变科学研究的面貌,事实上,这已经发生了”。马驰川发现,如何将AI for Science这一前沿的思想方法下沉为中学生可以理解的版本,真正助力中学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解决当下面临的科学问题,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领域。这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

2024年6月,他和学术界、产业界人士一起讨论AI for Science在中学落地的方案。他们初步的设想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于是,有了AI4S TEEN CUP(青少年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大赛)。AI4S,正是AI for Science。第一届赛事在2024年12月4日启动,面向13至19周岁的青少年。马驰川主要负责物理赛题的设计和赛事配套课程整体的搭建。

2025年3月29日,首届赛事的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举办。

比赛期间,马驰川特别注意到一名来自温州中学的学生。这名学生说,他完全没想到在做化学赛题时,在一个既和纯AI无关,又和化学无关的掩码问题上被卡住。于是,他花了一上午时间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不让其他同学也在此处卡壳,他特意将解决方案开源在赛题讨论区。

这件事深深打动了马驰川,“其一,开放性的问题能逼迫学生脱离以往刷题的固有思维,使其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其二,‘开源’思想在下一代身上生根发芽,这是一件多么美哉乐哉的事情”。

这恰恰呼应了他们办赛的初衷。这个初衷也是马驰川最初选择做中学教师的动力:给学生种下一颗种子,不让标准答案的惯性卡住他们本该张扬的思维。

《中国科学报》 (2025-04-24 第4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电池效率创新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