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课堂电子屏又惹恼了家长,并上了热搜!
近日,西安市某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提出,许多学校使用的教学用电子屏导致学生用眼疲劳现象普遍,建议“取消教学电子屏”。这一提议将长期存在的电子屏争议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这条建议精准击中了家长的集体焦虑点:电子屏导致用眼疲劳、中小学近视率攀升、教师过度依赖课件……然而,这些合理诉求的背后也暗藏着认知偏差。
实际上,当部分家长将矛头对准电子屏时,教学工具的迭代很难因此停止。从粉笔黑板到电子白板,从纸质课本到平板电脑,技术革新始终伴随着争议。
4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而电子屏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其存废既要考虑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也不可忽视技术工具的教育价值。
在这场争议中,首先,我们不该抛开使用方式谈工具的不良效果。
目前,一些学校确实存在电子屏异化为“PPT翻页器”的现象——教师直接播放录制课程,弱化课堂互动与知识推导过程,从而影响知识吸收率。其本质是不当使用方式阻碍了工具效果,同时技术便利性也成为部分教师思维惰性的助推因素。
与之相对的,也有学校和教师正在产出优质的电子屏内容——动态化知识呈现将抽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助力个性化学习等。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技术载体的存废,而是工具使用背后的教育理念、方法、规范是否得当。
那么,合理的做法是什么?
一方面,需要重塑教师能力。根据课上情况更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与节奏,并将多媒体教学设计纳入教师考核,确保技术工具服务于教学创新,最终实现育人方式升级。
另一方面,需要在保证电子屏质量的前提下科学限制使用时长,例如有眼科专家提出,青少年持续使用电子屏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在回复中表示:“非必要情况下不使用电子屏,必须使用时,单节课电子屏开启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位居世界第一。在此现状下,教育部门有责任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合理的电子屏授课使用时间限制,并严格予以实施。
其次,不能过度简化近视的成因。
《中国公共卫生》2021年发布的一项专题报道指出,除遗传因素外,导致青少年近视的重要原因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电子产品的滥用,部分学生日均使用手机、平板超2小时,以及极易被忽略的缺乏户外活动。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少于2小时是导致青少年近视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现代教育与实践》刊载的《“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近视防控实践研究》一文指出,国内某市一所小学为了防控小学生近视问题,首先对学生户外活动时间进行了调整,确保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学校还与家长合作,鼓励学生在放学后参与体育锻炼。结果发现,在实施措施前,该校有30%的学生近视,而在实施措施一年后,这一比例下降到20%。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于防控小学生近视问题非常有效。
2024年起,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将“课间10分钟”优化为“课间15分钟”;2025年1月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这一系列加强青少年运动时长的刚性要求,折射出对教育价值体系的矫正。
当前教育场景中,繁重课业竞争压力把孩子长时间禁锢在室内,远离运动、远离自然,人为制造“视觉囚笼”,造成学业与身心发展的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影响孩子视力,更导致体质下降、心理焦虑、自然感知力退化……
一块电子屏的争议背后,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现代教育困局。
因此,破解青少年健康问题的症结,不该只停留在对电子屏的简单否定。
好的教育是要培养既能适应数字时代又能保持身心健康的现代人。如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所倡导的人本导向的教育——通过重构教育时空,让青少年回归生命生长的原生环境,用“生态补偿”的方式,恢复被电子屏割裂的感官能力,让知识获取与生命体验深度融合,重建人与世界的根本联结。这种以“成长叙事”代替“标准答案”的教育,不仅能增强体质,更能助力青少年成长为完整的人。
《中国科学报》 (2025-04-24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