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邦华  廖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2
选择字号:
茶园新雨催芽绿  东风吹来满眼春
——中国海洋大学发挥科技人才优势 赋能云南绿春乡村振兴

 

① 汪东风(左一)在半坡乡多沙茶场进行技术指导。

② 汪东风(右)、刘杰(左)在森泉茶叶厂指导生产。

③ 汪东风在森泉茶叶厂指导新茶生产。

④ 汪东风(右三)在牛孔镇茶园指导新茶采收工作。

刘邦华/摄

■本报通讯员 刘邦华 记者 廖洋

3月22日,云南省绿春县大兴镇迷克茶山,第三届玛玉茶开采节盛大开幕,标志着今年的春茶采摘全面启动。

几天前,一场春雨洒遍绿春这座绿色之城、春天之城的山川大地,也洒向了如绿宝石般镶嵌在山坡上的茶园。一棵棵茶树听到春天的召唤,纷纷在枝头吐出鲜绿的嫩叶,等待着被采摘,再经过制茶人的精心加工,最后化成天南海北茶杯中的一抹春色,等人轻啜慢饮,润喉润心。

绿春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西南部,境内有黄连山自然保护区,范围涉及牛孔、大水沟、骑马坝、半坡等8个乡镇。全县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气温及降水条件适宜发展茶产业,因此此地种茶、制茶历史悠久。

春天的脚步不等人。春茶“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是棵草”。这几天,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东风一直奔波在绿春的茶园和制茶厂,指导茶叶采收和制茶工作。

大山里来了“茶教授”

3月21日,在绿春县半坡乡二甫村二甫茶场负责人杨文先的家里,茶桌上摆着村里各茶场去年和今年制成的各种茶叶。茶农们围坐在汪东风的周围,聚精会神地听他讲茶、品茶、评茶。每一种产品,汪老师都“察其形、嗅其香、观其色、品其味”,从不同方面指出其优缺点,分析制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茶农们一边听,一边记,不时提出制茶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困惑和疑问,汪东风则耐心解答。小小的房间里茶香四溢,深入浅出的讲解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茶农们求知若渴的心。

这已经是汪东风第18次走进绿春,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把脉问诊,抓药开方。

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绿春。学校发挥自身科研、学科特色与成果、人才优势,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将茶产业作为帮扶着力点,设立了茶叶精深加工项目。彼时,已年近七旬的汪东风主动请缨,担任了项目负责人,从此与绿春结缘。

作为县里的支柱产业,茶产业在绿春的发展历史悠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绿春茶一直是制作高端绿茶、白茶的上好原料。

然而在2020年以前,绿春县茶产业发展却面临着许多瓶颈。比如,虽然种植规模超过红河州茶叶种植总面积的60%,但该县的茶产业却大而不强,核心竞争力弱,存在科技支撑不足、精深加工缺乏、品牌培育滞后等问题,阻碍着绿春从茶业大县向茶业强县发展的脚步。

多年前,汪东风曾两次遭遇车祸。至今,他的眼伤依然未愈,右脚也有两处骨裂。即便如此,他仍在学校的支持下,多次深入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形成了《云南省绿春县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提出了项目化运作、全产业链协助的工作思路,以及“全要素投入、全过程提质、全链条指导、全方位服务”的“四全帮扶”策略。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无偿提供团队茶制备专利技术,从根本上提高绿春茶产业技术水平。二是加强人员培训。多年来,汪东风团队通过各种形式培训茶产业技术与管理人员1000余人。三是创建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带动茶农,改变茶产业发展小、弱、散的局面。四是培育统一品牌,由多家茶企联合注册“东仰云海”商标,抱团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五是推进绿春茶产业的标准化,制定并获批“高香白茶”“富含茶多糖紧压茶”“绿春县茶园管理技术规程”“玛玉茶”四项团体标准,以标准化促进茶产业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并稳定产品质量。

一套组合拳行云流水,覆盖了从茶树种植、茶园管理、采茶制茶、市场推广、文化建设等整个产业链,助推绿春茶产业逐步走上有技术、有人才、有品牌、有标准的良性发展道路,面貌焕然一新。

在戈奎乡森泉茶叶厂的制茶车间里,负责人白秀芳正在指挥工人将采回的新叶均匀摊在萎凋槽上,进入制作高香白茶的第一道程序。

2019年,白秀芳回乡创业,开办了森泉茶叶厂。2020年起,她在汪东风团队提供的技术帮扶下,推出了以高香白茶为代表的系列新产品,生产经营蒸蒸日上,现已发展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惠及茶农140余户。

多年来,汪东风带领团队辗转奔波在绿春各地,走访、调研、指导,每次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他将制茶关键技术要求存储在手机里,每到一处就发给茶农,方便大家在日常生产中学习参考。

离开二甫村时,汪东风嘱咐前来送别的茶农,如果在茶树种植和制茶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与他联系。

“我们一起努力,让绿春茶越来越好。”汪东风说。

“你的付出让他人变得幸福,那你也是幸福的。”这是汪东风写在帮扶日志里的一句话。他用5年时间,在绿春大地上行走着、践行着,用自己的努力让绿春人幸福,也让自己幸福。

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月23日,一场以“高香白茶制作工艺和茶园管理”为主题的技术培训如期开课,20余名来自绿春县各地的茶农、茶企代表认真聆听着汪东风的讲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术培训几乎是汪东风每次来绿春的固定项目,目的只有一个——把先进的茶制备技术留在绿春,留给绿春人。

这样的技术培训,牛孔镇红河道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陶俊良已参加了十几次。

近几年,绿春茶产业的发展让陶俊良看到了人生的新机遇。于是,2022年他怀着让家乡变美、让乡亲变富的愿望从外地回乡,创办了红河道茶业有限公司,投入绿春茶产业建设发展大潮中。

如今,陶俊良的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集茶产品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带动家乡的茶农实现增收,走上致富路。

和陶俊良、白秀芳一样,迅来茶业的李黑中、绿春泌灵茶业的白来山、龙普原森茶业的张文等人,都是在绿春茶产业发展的东风召唤下回到家乡,以茶精深加工技术为支撑,走上了以茶兴业、以茶富农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绿春茶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据统计,截至2024年,由于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及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对口帮扶,绿春茶产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已累计吸引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回乡就业、创业,为绿春做好“一县一业”茶文章积蓄了人才力量与发展后劲。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开展定点帮扶以来,中国海洋大学以富有特色的学科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基础,结合绿春县情和长远发展需求,开办多期绿春县党政干部乡村振兴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等,培训人员近万人。

对于绿春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华来说,2024年赴青岛参加培训班的经历令他印象深刻:“此次培训收获满满,丰富、系统的培训课程让我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与授课老师的交流也开阔了我的眼界,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与发展平台。”

土厚方能树高,水深方可舟行。开办培训班,为像张华一样的绿春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自我发展和提升的空间,这正是培厚土壤、涵养水源的长久之计。

那些在培训班上认真听讲的面孔、那些走出绿春走进学校教室的身影,共同汇聚成不竭的源头活水,滋润着大地,孕育着未来,也积蓄着绿春发展振兴的强大内生力量。

帮扶团队的到来让在绿春挂职的刘杰和庞海林感到踏实。在他们眼中,专家团队走进绿春不仅是学校对绿春发展的支持,也是对他们在绿春工作的支持。

作为定点帮扶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海洋大学每两年选派两位青年骨干到绿春,现在已经是第三批。

刘杰挂职副县长,负责学校定点帮扶绿春工作,协管乡村振兴等工作;庞海林挂职牛孔镇副镇长、牛孔村委会第一书记。作为挂职干部,他们肩上担负着学校的信任和助力绿春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子不可谓不重。

因为有前两批挂职干部打下的基础,以及学校领导和全体海大人的支持,刘杰和庞海林快速适应环境,迅速进入角色,成为学校帮扶绿春的先锋队、排头兵。

这几天,庞海林一直陪着汪东风四处奔走。在根据县里的安排协调行程的同时,他还在工作的间隙,请汪东风为自己关于当地特色农产品开发的构想提供一些技术指导。

在汪东风身上,庞海林感受到老一辈海大人心系绿春无私奉献,以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与胸怀,也激励他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帮扶工作中。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庞海林说,既然来过,就要留下印迹,不留遗憾。

乡村振兴谱新篇

几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的定点帮扶工作获得了多项奖励与荣誉——

该校连续3年获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2021—2023年度,该校连续获得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专项计划奖励,并于2023年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成效显著单位、一等激励名单。同时,“绿春县茶叶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心系山海皆可平——红旗智援博士团定点帮扶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青春接力二十三载,谱写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教育强国新篇章”三个项目先后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等。

成绩的取得源于该校对定点帮扶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源于校地协同的工作机制与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模式,以及精准、科学的帮扶方案与细致、高效的工作实施。

为了做好帮扶工作,中国海洋大学确立了“1+2+6”的总体工作思路。其中,“1”是贯彻“应绿春所需,尽学校所能”工作原则;“2”是建立有力的领导体制和良好的工作机制;“6”是持续深入推进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消费帮扶、智力帮扶、文化帮扶、人才帮扶等6方面举措。

在总体工作原则的指导下,该校聚焦乡村“五大振兴”任务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完善常态化帮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用心、用力、用情,有序推进绿春县乡村振兴。

在领导机制上,该校设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将定点帮扶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常委会对此展开专题研究;同时成立定点帮扶工作办公室。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20余个成员单位、学校二级党组织倾情投入、协同联动,形成了全员关心帮扶、支持帮扶、参与帮扶的良好工作格局。

学校领导数次带队实地考察绿春,对接发展需求;一批批海大人行走在绿春的田间地头、茶园茶企,走进街道学校、哈尼人家……

集全校之力,汇海大智慧。中国海洋大学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求实效、见真章,为助推绿春乡村振兴担起了海大责任,作出了海大贡献。

学校对帮扶工作的重视,汪东风感受颇深。

曾经,绿春茶产业发展缺技术,汪东风虽然有专利,但捐赠必须得到学校的许可。当他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专利顺利无偿转让给绿春县茶企,为当地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学校帮扶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2024年,绿春县挂牌成立汪东风专家基础科研工作站。该工作站成为了方便、高效推广种茶、制茶技术的“根据地”。

除此之外,学校还从各方面给予汪东风团队坚定支持,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一次次走进绿春,传经送宝。

开采节前夕,绿春县召开了2025年茶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茶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县领导和茶企代表座谈,为绿春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谋篇布局。

会上,汪东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高香白茶标准化推广;二是功能型茶饼产业化开发;三是非遗酸茶现代化转型。

在发言最后,汪东风动情地表示,虽然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自己会渐渐退出帮扶一线,但定点帮扶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举措,也是长期的事业,需要代代接力、久久为功。后续会有新力量不断加入,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将技术帮扶绿春茶产业发展工作持续、深入地推进。这是中国海大人的责任,也是中国海大定点帮扶工作的使命。

2024年,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调研帮扶绿春工作时表示,学校将立足绿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环境,坚持帮扶思路和举措不动摇,把握定点帮扶新形势新要求,围绕五大领域,持续巩固扩大帮扶成果,着力打造具有海大特色的帮扶模式。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海大与绿春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应绿春所需,尽学校所能”帮扶绿春的意志与信念高比黄连山,深似仙江水,始终如一。路虽远,行则必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海大和绿春携手前行,蹄疾步稳。

在绿春的几天里,《中国科学报》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一位身有残疾、年近七旬的老人,数年如一日在起伏颠簸的盘山公路上,在草深林密的绿春山野间不辞劳苦,奔波求索?又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一批批海大人步履坚定、信心满怀地踏上这片土地,与绿春人民携手并肩,攻坚克难,为乡村振兴勠力同心,接续奋斗?

然而,当看到汪东风神情坚定地走过茶田,看到支教队同学在课堂上青春洋溢的脸庞,看到茶农如沐春风的笑容,看到离别时双手紧握的那份感动与不舍……记者意识到,东风过处千山翠,春雨来时万水流,答案也许就书写在绿春的青山碧水白云间。

云海下的戈奎乡格马村茶园

《中国科学报》 (2025-04-22 第3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2029年,“毁神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最精准太空时钟即将发射
人类首次通过欺骗眼睛观察到新颜色 柔性钙钛矿/CIGS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23.8%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