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4
选择字号:
中国交付“人造太阳”磁体“生命线”重要部件

 

ITER磁体馈线系统的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等离子体所供图

本报讯(记者王敏)4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安徽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至位于法国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现场,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任务顺利完成。

ITER被誉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七方共同建造。

ITER磁体馈线系统是ITER磁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聚变堆磁体传输能量和冷却介质,提供控制信号的反馈,同时在故障态下作为磁体储能的泄放通道,确保磁体能量及时安全泄放,被称为磁体系统的“生命线”。该系统由等离子体所100%自主制造及测试。

作为磁体馈线系统中尺寸最大的部件,校正场线圈内馈线共有9套,由直径16米、高度3米的半环结构组成。该内馈线作为馈线传输的最终段,直接与校正场线圈相连接,超导尺寸下的接口精度需控制在±2.5毫米范围内,超导部件需满足10千伏直流耐压下绝缘电阻不小于500兆欧、5千伏局部放电测试中小于6纳库仑的严格要求,接头盒电阻小于5纳欧。

为攻克这些技术难题,项目团队开发了针对大尺寸部件的全包络高精度测量网络、半叠包预浸渍带绝缘工艺、纯铟搭接的超导接头盒等技术。自承接ITER磁体馈线系统采购包任务以来,项目团队至今已经完成了85%的任务,相继攻克了68千安高温超导电流引线、低温超导接头、低温绝缘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累计交付大部件上百套,总重超1400吨,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从31%提升至100%。

《中国科学报》 (2025-04-14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世界最快闪存在中国“破晓”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