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成功在恒星UX Ari上捕获到一例极为罕见的“失败”恒星暗条爆发事件,这一事件还与光学超级耀斑密切相关。国际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作为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力,日冕物质抛射对地球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恒星系统中,恒星日冕物质抛射不仅会改变周围行星的大气和磁场环境,影响行星的宜居性,还会导致恒星自身质量和角动量损失,进而影响恒星的演化进程。然而,由于成像观测空间分辨率的限制,直接探测恒星日冕物质抛射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一大难题。恒星暗条爆发,被认为是恒星日冕物质抛射可能的关键前兆与触发机制,开展相关研究成为了解恒星日冕物质抛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重要途径。

研究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2.16米光学望远镜及其高色散光纤摄谱仪,对活动恒星UX Ari进行长期大气爆发活动监测时。他们观测到一个持续至少150小时的光学超级耀斑事件,该事件在Hα谱线释放的能量转换至白光波段后,达到了103?尔格量级。
在耀斑爆发初期,该谱线轮廓呈现出显著的蓝移吸收特征,速度达144千米每秒。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特征逐渐减速,最终转变为红移吸收特征。经动力学分析,这种快速移动的吸收特征源于一个长度达3.9—12.3×10?千米、质量为8.5—15×101?千克的爆发暗条。这一暗条并未成功脱离恒星引力束缚,而是在经历加速度反转后回落,因此被认定为一次“失败”的暗条爆发。此外,此次事件还有可能伴随高温日冕物质抛射的产生。
据悉,这是首次对活动恒星上的暗条爆发进行系统性定量分析,为研究恒星日冕物质抛射与暗条爆发的关联提供了关键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物理机制,并为评估系外行星的宜居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