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2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揭示液相反应环境下光生电荷转移机制

 

光生电荷转移机制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

本报讯(记者孙丹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峰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等在光生电荷转移原位成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他们实现了对固-液界面双电层中紧密层电荷的定量测量,完成了对光生电荷从固相空间电荷区到表界面液相反应的全过程追踪。研究发现,反应溶液环境对于光生电荷的分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控反应环境,团队实现了对反应过程电荷转移的调控,并揭示了光催化反应的更深入机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研究团队借助探针的荷电效应,从探针受到的远程相互作用力中提取静电力,将双电层中的力场分布转化为电场分布,进而实现液下表面光电压的测量。结合表面光电压显微镜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研究团队在纳米尺度上追踪了单个BiVO4颗粒的光生电荷从空间电荷区到反应物的转移过程。

研究发现,固-液接触诱导的表面电荷不仅产生了额外的驱动力,还在中性电解质中将表面光电压从90毫伏逆转为-25毫伏。这一转变打破了光生电子受限于n型半导体体相的常规局限,使其迁移至表面,最终导致光生电子与光生空穴驱动的电子转移反应在空间上发生分离。

该研究有望为深入研究微纳尺度光催化反应电荷转移动力机理奠定基础,为设计高效光催化剂和优化反应条件提供指导。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jacs.4c10300

《中国科学报》 (2025-04-02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大鱼”潜入1100米深海,点亮一颗星
柔性衣壳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蛋白体内传播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