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上海三联书店、中金研究院主办,《书城》杂志协办的《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学术讨论会暨新书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
2009年,因科隆“教授起义”事件,在德国引发了一场以两种经济学方法之争开端、随后议题不断扩大和深化的激烈争论。《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选辑了一批学术文献,记录了自21世纪初以来关于秩序自由主义的若干最新讨论,力求全面地梳理这场争论的历史背景、演进脉络与核心议题。
《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在致辞中指出,《经济学的未来》虽聚焦德国特定历史经验,但其中关于学术评价标准、研究范式选择等问题与中国学界现状高度契合。中国的发展经验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期待中德学者通过此次交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新视角。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胡琨分享了书籍的编写过程。他在德国弗莱堡欧肯研究所访学期间了解到,德国经济学界在2009年发生的一场大论战,其中涉及的数学应用程度、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对立以及秩序自由主义与主流经济学的理念分歧与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挑战高度相似,因此联合德国秩序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德国弗莱堡欧肯研究所所长拉尔斯·P.菲尔德共同编选。
在讨论环节,现场中德经济学界的学者围绕德国经济学理论、中德经济学发展路径及未来趋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活动最后,菲尔德进行了主题演讲,深度剖析了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强调德国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降低成本、简化监管、优化能源政策,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