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珉琦 实习生 赵婉婷
2008年,硕士毕业的陈诚(化名)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到广东的一所高职学校任教。有着十几年教学和校企合作经历的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是时候打破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见了。
高职教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十几年前,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硕士生还很吃香,而如今,陈诚所在学校的新进教师已全部要求博士学历。不过,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青年教师而言,习惯了学术、科研氛围,突然进入强调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本科教学偏理论,对于新手老师而言相对简单,但职业教学要求理论和实践操作各占一半,尤其面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老师经常需要手把手教学,对教学方法、耐心都是一个考验。”陈诚说,他所在的计算机学院一直是学校的王牌学院,老师们的教学压力更大。
高职院校在专业和教学内容设置上比普高灵活得多,因为它必须适应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产业技术变化和课程改革成果也需要第一时间反映在教材中。“我们学院要求专业课程必须使用3年内的最新教材。”
比如,面对人工智能井喷式的爆发,陈诚所在学校的领导带领教师快速编写了一本“教、学、评”一体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教材,不仅面向高职和中职院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颇受欢迎。今年初,第二版教材内容即将修订完成。
社会上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一种普遍认知,认为他们是一群“学业失败者”,校园学习氛围比较弱。但陈诚通过近年来的观察发现,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持续投入正在改变社会、家庭对于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这些年,能进入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学生,高考成绩基本都超出了本科分数线”。
“我们做了全国第一轮‘双高’院校、‘双高’专业群获计算类国赛奖项的数据统计,我们学校获得国赛一等奖的数量全国第一 ,在本省内的计算机类竞赛中,我们学校拿到的一等奖数量是最多的。”陈诚提到,“是时候打破对高职学生的认知偏见了。”
破解产教融合难题,学校做对了什么
不过陈诚也坦言,不少学生在刚入学时多少都有些失落情绪,毕竟职业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的社会评价存在巨大差异,但学生们的转变和适应能力有时也让他感到意外。
曾有学生告诉陈诚,自己读本科的朋友很羡慕他的学校有那么好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条件。当学生们在不经意间意识到所在环境的独特“优势”时,求学信心就会得到增强。
在谈到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时,陈诚特别强调了“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重要性。自2019年该计划启动以来,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撬动地方、企业等多方投入资金600多亿元。庞大的资金投入是高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陈诚所在学院在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也得益于此。
据他介绍,学院目前改革施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具体而言,学生在大一时统一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大二开始进行专业定向培养,学生可依据大一成绩,从六大专业近20个岗位方向中选择;大三通过校企双选进入校企合作的项目订单班进行实训。“我们的实训课严格执行‘把企业引进来,把学生送出去’的模式,让学生从大三开始都能带薪学习。”
“但这种模式意味着各班级每学年都要打破重组,学生还涉及学分转换、学籍变动等事宜,甚至学校的教务系统都需要重新调整。”陈诚直言,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成本常常会成为一项重要阻力。“难得的是,校领导非常坚持,甚至发话‘改不动就换人’!”
如何留住技能型人才
陈诚负责学院的校企合作已经快5年,每年都要走访本地百余家企业。他表示,校企合作的项目班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企业而言,经过半年到一年的相互磨合,它们对实习学生有了深入了解,相比于筛选简历、面试项目,节省了大量招聘成本。
他还发现,许多合作企业对该校学生的评价,除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外,还有“踏实、不好高骛远,对自己没有不切实际的定位”。“高职院校的不少学生来自农村,性格质朴,能吃苦,不懂就学,这成了他们就业时的优势。”
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正式启动第二轮“双高计划”。伴随着“新双高”的酝酿与启动,国家也愈加强调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要根据地方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设置专业,要与本地企业深度融合,解决本地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
陈诚提到,学校约80%的生源来自本省,而每年留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多达20%~30%,这一比例在当地的十多所高校中几乎是最高的。
不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毕业不代表就要“进厂”,“专升本”也是一个火热的选项。在高职院校,大量学生或出于自我提升需要,或迫于形势不得已,“卷”回了本科赛道。比如,陈诚所在的计算机学院每年有六成学生选择“专升本”考试,最后约有三成学生升到本科。但据他观察,那些升到民办本科的学生,其发展未必能获得预期效果。
这也让陈诚思考如何才能留住职业教育路径上的技能型人才。
在德国,职业教育有着独立的专业学位体系,可以拥有相应的本、硕、博学位,实现学位的连贯性和进阶性。该国还通过立法保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历和资格具有同等的认可度和权威性,两者等值互认。
“价值的平等化能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陈诚认为,在这方面国内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学报》 (2025-02-18 第4版 高教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