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河流与溪流中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不同趋势
研究人员整合了涵盖27年间2992个站点、389个鱼类物种的美国联邦生物监测数据集,以分析鱼类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在历史夏季水温低于15.4°C的冷水溪流中,鱼类丰度与丰富度在27年间分别下降53.4%和32%,群落独特性则有所提升。体形大、成熟晚的周期性鱼类数量增加,体形小、世代周期短的机会型鱼类数量减少。这可能源于本土或引入游钓鱼类的增殖。
在水温高于23.8°C的暖水溪流中,鱼类丰度与丰富度分别上升70.5%和15.6%,群落呈现同质化趋势。小型机会型鱼类取代了大型周期性鱼类。而水温在15.4°C~23.8°C的温水溪流中,鱼类生物多样性随时间出现的变化极小。水温上升与鱼类引入的交互作用,加速了当地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退化。
鉴于这些变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的严重程度,亟须遏制由鱼类引入和水温上升导致的鱼类生物多样性退化。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556-0
新研究找到持久性疼痛的稳态控制枢纽
研究人员整合空间转录组学、神经调控、神经元活动记录与计算建模,首次证实了表达神经肽Y受体Y1的臂旁核神经元集群(Y1R神经元)在损伤后活动增强,其激活模式可准确预测功能性适应行为。
饥饿、口渴或关注天敌等生理需求状态,能通过释放神经肽Y抑制臂旁核Y1R神经元,从而广泛抑制各类损伤引发的持续性疼痛。
该研究揭示了臂旁核Y1R神经元作为内源性镇痛枢纽,通过整合多模态需求信号调控持续性疼痛的核心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602-x
早期有鳞类化石中发现镶嵌式解剖结构
研究人员基于在苏格兰中侏罗世(约1.67亿年前)地层中发现的一具新型骨架化石,建立了新属新种——Breugnathair elgolensis gen. et sp. nov.。该标本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有鳞类化石之一。
Breugnathair被归入新建立的小盗龙科(Parviraptoridae)。这个神秘类群对揭示蛇类起源具有重要潜在价值,此前仅有极度残缺的化石材料。该物种呈现出独特的解剖特征镶嵌现象,其头身比例近似巨蜥,牙齿与颌部却具有蛇类特征,同时保留了与壁虎等早期分化类群共有的原始性状。
研究人员基于多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得出矛盾结论——小盗龙科可能属于早期毒蜥类(或是潜在的基干蛇类),也可能是通过趋同演化出与食性相关的蛇型齿颌特征的基干有鳞类。
这些发现揭示了有鳞类在早期辐射演化阶段存在显著的同塑性与形态创新性,同时表明在深时演化分歧过程中,趋同形态变革可能具有关键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566-y
(李言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25-11-27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