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25
选择字号:
“小柯”秀

 

《自然-生物技术》

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灵长类脊髓损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Mark H. Tuszynski团队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了灵长类脊髓损伤导致的前肢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

细胞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尚未具备足够的功能恢复能力。研究团队试图通过移植临床相容的、来自人胚胎干细胞(H9-scNSCs)的脊髓神经干细胞改善功能恢复。

与病变对照组相比,在脊髓半横断模型中,H9-scNSCs移植使受试者的手部精细功能测试评分提高了9.2倍,其精细物体抓取成功率达53.4±19.2%;在脊髓半挫伤模型中,移植组的功能恢复程度较对照组高2.9倍。移植细胞向损伤区以下延伸出长达39毫米的数十万条新生轴突,并与宿主神经环路形成突触连接。与先前研究相比,病变区域填充率更高,细胞分化的类型分布更接近于正常脊髓。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5-02865-9

《光:科学与应用》

新平台在紫外-C波段产生并探测超快光信号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Amalia Patane团队研究了在飞秒时间尺度上产生紫外-C波段(100~280纳米)激光脉冲的快速光子学技术。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

工作在紫外-C波段的光子器件在超分辨显微成像和光通信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该波段的技术进展有望开启科学与技术的新机遇。然而,在该光谱范围内产生并探测超快光信号仍是一个挑战。

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集成化紫外-C波段光源-传感平台,通过结合非线性光学晶体中的相位匹配二阶过程,高效产生飞秒紫外-C激光脉冲,并搭载了基于二维半导体的新型室温光电探测器。这些二维传感器对脉冲能量表现出从线性到超线性的光电流响应特性。这一极具价值的性质为在飞秒时间尺度、宽脉冲能量与重复频率范围内运行的紫外-C波段光子学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2042-2

《中国科学报》 (2025-11-25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全面最逼真的虚拟大脑问世 车上喝饮料不洒了?“黑科技”水杯来了
超加工食品正将年轻人推向前驱糖尿病 地下“社交网络”帮作物“传递情报”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