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卢鹤绂(1914—1997),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不可逆性方程的发现者。
结婚十天就踏上了回国之路
1941年,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27岁的卢鹤绂,在刚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后,随即退出了他在美国的研究小组,拒绝了美国高校开出的优厚待遇,与结婚才十天的新婚妻子毅然决然踏上了回国之路。旁人戏称他选择“从天堂坠入了地狱”。他却坚定地说:“我的工作岗位在中国。”
回到祖国后,由于国内实验条件十分有限,他就将研究方向转向理论物理,在荒郊野外的古庙里,卢鹤绂给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开启了中国的原子核物理教育事业。在他的长子诞生后,卢鹤绂每天背着孩子劈柴、做菜,一日三餐忙完后,才开始在油灯下备课、做研究。每天给孩子吃一点儿白薯是他能够提供给家人最大的“物质关爱”。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先后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连续创造出不朽的成就。
“知而告人,告而以实,仁信也”的人生信条
卢鹤绂生前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知而告人,告而以实,仁信也。”这是他自己恪守一生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告诫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箴言。
他无论是谈话、开会,还是上课、演讲,抑或著书、撰文,无不向听众、读者敞开胸怀,真实地报告自己的见解学识、所知所闻。他的“告而以实”,也绝非只是记诵的书本知识,而往往是他对一些问题的深邃看法,是他的治学经验和科学创造方法。他治学严谨,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多读书,但不要死读书,“勤用脑,多动手”,对所学知识“须有真切体会和独到见解”“能够把许多复杂现象概括起来,做出简单明了的表达”,同时要多动手做实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授课上,卢鹤绂的同事、学生们对他有个共同的评价,那就是“讲课是出了名的好”。卢鹤绂十分强调,“在讲课时,要使学生明白,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他倡导启发式教学,所讲课程融贯苏联、美国教科书的精华,再加上他自己的独特见解,所讲内容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学生们非常喜欢听他的课。不少很难理解的问题经过卢鹤绂讲解,学生们就会茅塞顿开,豁然彻悟。
在“546信箱”(编者注:上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的实验大楼,邮址为546,也是对外的“代号”)执教期间,为了使学员们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卢鹤绂经常把学员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宿舍里,要学员们一一汇报学习心得,听完汇报后他总是连珠炮似的发问,要学员们一一作出回答,如果学员理解得不够透彻,卢鹤绂会讲解到学员彻底弄懂记清才肯罢休。
一张看似平常的收条
无论成绩多大,他始终践行初心,坚守廉洁自律品质。据多年和他一起生活的孙子卢科士回忆:“爷爷是个比较节俭的人,平时他会把用剩的笔头收集起来,也会收集香烟盒,然后把香烟盒摊平,用背面打草稿。他还会把钱省下来投入教育事业,捐给小学。”
2014年6月7日是卢鹤绂百年诞辰纪念日。卢鹤绂之子卢永强特地从美国空运回7箱档案资料,赠予复旦大学档案馆。毕业证书、笔记、院士证、工作证等遗物,讲述着他生前的一个个故事。捐赠的物品中,有一张信纸看似平常,却是教育部的一张收条。原来,1979—1981年,卢鹤绂赴美讲学,美国的大学总计给予他个人5000美元的报酬。1981年,在国内万元户都是很让人羡慕的,但卢鹤绂回国后却决定将这5000美元上交教育部。他在日记中写下交钱的理由:“我在美国,国家仍旧给我工资,我这笔钱不应该拿,因为我拿工资了,另外的收入应该交给国家。”
(本文节选自《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有删改)
《中国科学报》 (2025-11-21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