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侯婧怡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1/20 20:34:46
选择字号:
快速处理!“问题文章”22小时内被闪电撤稿

 

“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快的撤稿!”“闪电撤稿将对更多造假者产生触动!”时间虽已过去几个月,但关于土耳其学者Sait Polat团队被闪电撤稿的新闻,依然在一些社交平台引发持续讨论。

事件的起源是,一名麻醉医生对一篇论文提出质疑后,在仅仅22个小时内,涉事期刊就撤回了这篇论文。这种“闪电撤稿速度”前所未有。

“学术侦探”John Loadsman


1 闪电撤稿

今年8月9日,澳大利亚麻醉医生、期刊编辑John Loadsman的一封邮件,拉开了一场学术不端调查的序幕。

Loadsman在PubPeer平台上发现,土耳其库库罗瓦大学教授兼系主任Sait Polat团队于2023年发表在Experimental Biomedical Research(EBR)上的论文中,一张关键实验图与该团队在2019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IJE)的另一篇论文高度重合,而两篇论文标注的是“不同实验条件”。

14小时后,EBR主编Hayrettin Ozturk回应启动调查;22小时内,正式发布撤稿声明。

撤稿声明称,重合的图片是“由于无意的错误和技术原因而导致”。因此,作者要求撤回该论文。

著名学术侦探Elisabeth Bik称,这是她见过最快的撤稿之一。

“这次迅速的撤稿决定是源于我们期刊在这些问题上极其敏感的政策。”Ozturk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根据Web of Science的数据,2019年发布在IJE的论文已被引用15次,而EBR未在平台上编入索引。

截至目前,这篇被撤稿论文的作者Polat和Gulfidan Coskun均未回应学术诚信网站“撤稿观察”的置评请求。Coskun在PubPeer平台上回应了针对撤稿论文的评论,称这些数字相似的背后是“在两项独立的研究中使用相同的EDS管理的动物模型,每项研究都得到了不同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Coskun还回应了专家对IJE文章的评论,称该情况为“在准备图形过程中出现了无意的错误”。

三个月以来,“揭盖者”Loadsman和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外科研究员Rene Aquarius乘胜追击,已在PubPeer平台上标记了Polat的20篇论文的图像问题。

被“闪电撤稿”的论文

2 冰山一角

这场“闪电撤稿”并非孤例。

“撤稿观察”曾报道日本麻醉医师Ueshima Hironobo的撤稿事件。昭和大学和日本麻醉师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认定他在140多篇论文中有篡改数据、伪造结果,并对作者身份做手脚等不当行为。而第一个怀疑他的工作存在问题的人,正是Loadsman。

Loadsman是澳大利亚皇家阿尔弗雷德王子医院-悉尼地方卫生区的全职专业麻醉师、悉尼大学的联合副教授,自2017年起担任ASA杂志《麻醉与重症监护》的总编辑,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一名“学术侦探”,查出过多起问题论文及其背后的团队。

“你是否面临个人风险或威胁?”当被媒体问及这个话题时,Loadsman直言:“没有,据我所知没有,反正到目前为止没有。事实上,恰恰相反。”

他介绍,尽管情况很严重,但一些涉事者在通信中会表现得非常有礼貌,一些涉事的机构甚至“心存感激并作出回应”。

当被问及“学术不当行为案件这座冰山有多大”时,Loadsman坦言:“与其说是冰,不如说是漂浮在下水道中的脂肪山。因为冰山可能是危险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冰依然是纯净且有用的。而学术不当行为更像是表皮下腐烂的脂肪,不但没有任何用处反而危害很大。你只需要关注像Elisabeth Bik(另一位著名的学术侦探)这样的人的工作,就会知道问题很大,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在那些科研人员的生计和学术生涯依赖于持续的“研究成果”的地方,这个问题显然更严重。因为这些研究成果是通过发表论文来衡量的。

“然而,现在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这种有问题的论文很容易被作为预印本发表,而且一些预印本服务器已经被编入索引。尽管有些人声称欺诈问题正在通过预印本的公布而得到解决,但事实可能是相反的。”Loadsman解释说,聚光灯可能会照射到一些高知名度的预印本上,但数量更多的预印本被放在这些服务器的黑暗角落里,偶尔会被纳入综合分析中。当然,这一切又会被掠夺性期刊所发生的情况所掩盖。

放眼望去,问题论文多如过江之鲫。此前,“撤稿观察”还报道了截至今年5月23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篇撤稿论文。例如Andrew Wakefield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臭名昭著”的论文,该论文题目为《儿童回肠-淋巴结节增生、非特异性结肠炎、广泛性发育障碍》。该文最初提出自闭症与儿童疫苗之间存在联系。

然而,经过调查,该论文被证实在自闭症和MMR疫苗方面的工作是一场“骗局”。2010年2月,《柳叶刀》撤回了Wakefield的原始论文。

“撤稿观察”报道称,一些论文在被撤回后获得了更多的引用,研究表明这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该报道直言:“虽然大多数撤稿不涉及欺诈,但许多撤回涉及不当行为。如果你剥开足够多的洋葱层,你就会发现至关重要的故事。”

无独有偶,另一篇题为《COVID-19对出院患者的6个月后果:一项队列研究》的论文于2021年1月首次发表在《柳叶刀》上。

根据同时发表的一篇社论可见,这是“第一项针对COVID-19住院患者的6个月随访的大型队列研究”。Web of Science显示,该研究已被引用2000多次,且被世界卫生组织的几份文件引用。

然而,在2022年11月,这篇论文受到了质疑。一名研究人员称该研究与2021年8月发表在《柳叶刀》上描述同一群体患者的一篇论文的观点不一致。

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期刊编辑在对论文作者提交的更正数据进行审查时表达了担忧。2023年6月9日,该期刊发布通知公开表示,经过调查,编辑们决定撤回这篇论文,并用更正版本替换它。

通知指出:“鉴于这些结果,我们要求作者重新提交更正后的数据,并组织了所有先前的临床审稿人和统计审稿人对完全修订后的论文进行正式的同行评审,其中包含更正后的数据。”

3 如何应对

面对撤稿问题,学术出版界已开始从系统层面着手应对。科睿唯安在今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推出了一项关键政策,要求自2025年起,在计算影响因子时,彻底剔除撤稿文章及其产生的引用次数,但撤稿文章仍会计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引用文章总数,即分子调整、分母不变。

Web of Science主编Nandita Quaderi在声明中表示,这一新政策是为了“预防性地避免撤稿文章的引用对影响因子造成广泛扭曲”。此举旨在从根本上消除问题论文对期刊指标的“贡献”,从而引导期刊编辑部更主动、更及时地纠正学术记录——因为保留问题论文不再有任何指标上的好处。这标志着学术评价体系开始从单纯追求“影响力”转向同时强调“可信度”,将对整个学术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但也有不同声音。文献计量学专家Reese Richardson认为新规在“直观上”是合理的,但他担心这一举措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他指出,在分母中保留撤稿论文,可能会加深撤稿对期刊影响因子的负面影响,这或许会导致一些期刊出于保护排名的目的,在撤稿行为上变得更加谨慎,甚至不鼓励撤稿。

科睿唯安的政策调整及其对期刊的评估行动,已经在学术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Cureus期刊因未能满足科睿唯安的24项质量标准而被移出核心期刊目录,失去了影响因子。

同样,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被标记为“On Hold”后,也被揭露存在同行评审被操纵、主编与问题学者有关联等情况,随后期刊被迫进行内部整改,并撤回了多篇问题论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密切关注此类事项。在《开放科学建议书》中,教科文组织指出,“更加开放、透明、合作和包容的科学实践与更易获得、可核查且接受审查和批判的科学知识共同构成一项更具效能的事业,可以提高科学的质量、可再现性和影响力,从而提升稳健决策和政策,以及提高对科学的信任所需证据的可靠性”。

“22小时内问题论文‘闪电撤稿’,这种‘快’也许能给问题作者一些警示——辛辛苦苦地造假(或者疏忽),很可能被快速戳穿,并遭受谴责,这样的代价更需掂量。”一位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观察者如是说。

参考资料: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10/02/journal-issues-speedy-retraction-in-less-than-a-day-for-inadvertent-mistake/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949_chi

https://news.qq.com/rain/a/20210623A045PP00

封面图片由豆包AI生成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