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成长指南——做研究,做更好的自己》,文双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定价:68元
■孙昌璞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如何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每一位研究生导师与教育管理者始终关注的重大课题。文双春教授多年来深耕研究生教育领域,既有亲力亲为的实践探索,又有从方法论视角展开的深度思考,其发表的一系列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文章极富见地,如今荟萃成这本《研究生成长指南——做研究,做更好的自己》。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个体、导师、培养单位、社会与国家等多重维度。但无论如何,研究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本书立足这一主体,聚焦研究生成长中最根本的命题,为初入学术生涯的青年学子提供指南,恰是抓住了研究生教育的“牛鼻子”。
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三个核心问题:为何读研?读研读什么?如何读研?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术成长的方向与高度。本书作者基于自身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以说理而非说教的方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我相信,他的这些见解能为研究生群体提供切实的成长指引。结合个人30余年的研究生培养经历,我想就这三个问题再谈几点体会。
为何读研?
我自1993年开始指导研究生,1995年成为博士生导师至今,累计培养了近40位博士研究生,其中多位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如今他们大都在科研、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成绩。
过去十余年,我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积极开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并参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的创建。在此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攻读研究生不仅是个人学术生涯的起点,更是肩负家国重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当代青年选择读研,驱动他们的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更是对国家重大需求的责任与担当。
回望“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奋斗历程,彭桓武、邓稼先、于敏等前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壮举。支撑他们毕生奉献科学的,正是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当代青年的读研之路,亦应是将家国情怀与学术追求深度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幸福与自我实现将通过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不断升华。正如作者所言,读研与做研究的乐趣可超越“人生四大快事”,此感我亦深以为然。
读研读什么?
研究生的本质是“做研究的学生”。我始终认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需完成“学习的蝶变”——通过创造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双重能力,实现从知识接收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跨越。这一阶段的学习应聚焦三大维度——读问题的深度、读方法的精细、读自己的深耕。
“读问题”,需学会从复杂现实中提炼科学问题,并探寻解决路径。爱因斯坦曾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挖掘得越深入,原始创新的潜力便越显著。正如作者所说:“做什么题目决定了出什么成果、成什么人才。”
“读方法”,重在锻造科学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读研不仅是操作仪器、编写代码,更要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建模等实践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需深刻理解经典理论的假设与局限,在失败中反思,在论证中调整。
“读自己”,是对科研道路上自我认知与意志品质的历练。读研难免遭遇孤独与挫折,能否保持求真务实的初心、勇于面对失败,决定了能否在学术之路上行稳致远。既要警惕短视的“内卷”,又要在自我反省中坚定志向,磨炼独立科研能力。
如何读研?
读研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如何读”并无标准答案,但选导师与选题、论文写作、学术交流是所有研究生成长的共性关键环节。
师徒相长,择师为要。选择导师需注重三个契合——学术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契合、培养风格与学习习惯的契合、治学态度与价值追求的契合。我自大学起便尝试创造性学习,通过追问习题来提出并解决问题,进而发表论文;读研时幸得吴兆颜、葛墨林、杨振宁等先生的悉心指导,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仍影响着我的学术生涯。
选题之道,在于“两性”。选题需兼顾前沿性与可行性,宜“小处入手,大处着眼”,不必盲目追逐热点,而应挖掘问题的科学价值。我之所以选择量子物理基础与应用、数学物理、统计热力学等研究方向,正是被其深刻的物理内涵吸引。
论文写作,逻辑表达。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须具备三大要素——创新的科学思想、严谨的学术规范、清晰的表达逻辑。需注意数据不等于发现,唯有分析才有价值。理论基础薄弱时,可通过“三个深入”取得突破——深入文献调研、深入思考辨析、深入学术讨论。
开放合作,创新源泉。科研从不是孤军奋战,需突破实验室局限,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既要虚心请教,亦要敢于质疑。请记住:科研的高度不在于设备的新旧、方法的高低,而在于思考的深浅;突破的关键不在于资源多寡,而在于创新勇气。条件有限时,应主动寻求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学会欣赏,培养品味。在研究生学习中,需学会欣赏科学理论的深邃美感与实验设计的精妙逻辑。从经典研究中汲取科学创新方法与科学精神,于大师杰作里领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洞察力。唯有将欣赏内化为对科学本质的追求,以品味校准研究方向,方能为突破创新持续提供精神支撑。
通读《研究生成长指南——做研究,做更好的自己》,我发现书中对三大核心问题的思考与我的体会高度契合。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的思考直接源于学生的困惑——他指导过上百名研究生,担任了十余年学院院长,主持过六十多期直面学生问题的“院长午餐会”。这种从实践中提炼的智慧,让书中内容充满“现实感”与“代入感”,必能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切实助益。
(本文为序言,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25-11-21 第3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