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昊昊 高翔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5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三峡大坝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改变

 

本报讯(记者王昊昊 通讯员高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谢永宏团队发现,三峡大坝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改变了。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生态指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自2003年蓄水以来,显著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环境,尤其对下游通江湖泊洞庭湖的水文情势和植被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尽管之前有研究关注水文变化与植被响应,但三峡大坝如何通过改变入水口、出水口的水文条件,进而影响植物分布和格局演变,尚不明确。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团队基于长期水文观测数据、遥感影像解译和MIKE21水动力模型模拟,对比分析了三峡大坝运行前后洞庭湖淹水格局与植被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设置多种水文情景,首次厘清了湖泊入水口与出水口水文条件对植被变化的贡献。

结果表明,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的年均水量和城陵矶的年均水位都明显下降,且两者的年内变化特征在大坝运行前后存在差异,其中7月至12月较大坝运行前减少,1月至3月增加;洞庭湖平均被水淹的时间少了9天,平均淹水深度降低0.25米,其中东洞庭湖变化最显著。

同时,洞庭湖植被面积扩大并向湖心移动,其中芦苇面积增加且生长位置明显变低,挤占了苔草的生长空间;苔草适合被水淹132天到240天,芦苇适合被水淹110天到186天,说明水少时芦苇的生存竞争力更强;城陵矶出水口水位下降是洞庭湖植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比三口四水(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城陵矶水文条件对苔草和芦苇最适宜生长面积的贡献率分别为79.26%和66.62%。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5.114307

《中国科学报》 (2025-11-05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