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5
选择字号:
“小柯”秀

 

《自然-地球科学》

石笋揭示晚中新世北极陆地气候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Gina E. Moseley团队研究了北格陵兰岩洞所记录的晚中新世北极陆地气候。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尽管晚中新世,全球气候向更冷、更多变状态过渡,北半球迎来了冰川化的前奏,是十分重要的气候转折点,但人们对该时期北极陆地气候的敏感性仍知之甚少。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格陵兰东部的石笋,建立了晚中新世陆地代理记录。石笋的生长周期表明,10Ma(Ma为百万年)至5Ma前出现了多个永久冻土消失的时期,这表明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约14℃,同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高约310ppm,局部海表温度比现在高2℃。这些导致永久冻土消失的适度阈值,凸显了北格陵兰地区对气候的敏感性。

在约5.6Ma前之后的短暂冰期-间冰期旋回阶段,区域海冰范围达到最大。该研究揭示了北极气候系统和永久冻土对适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平的敏感性,并为了解该区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提供了见解。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61-025-01822-0

《自然-免疫学》

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长期受损原因获揭示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Sarah R. Walmsley团队提出,缺氧诱导的中性粒细胞祖细胞组蛋白剪切和H3K4me3丢失,是导致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长期受损的原因。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引起的全身性缺氧对生命周期短的先天免疫细胞功能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研究团队发现,康复3~6个月的ARDS患者循环中性粒细胞效应功能持续受损,对继发感染的易感性增加。这些缺陷与对中性粒细胞活动至关重要的基因中活化组蛋白标记H3K4me3的广泛缺失有关。

通过研究暴露于高海拔低氧血症的健康志愿者,研究团队证明了缺氧本身就能抑制这种长期的中性粒细胞重编程。机制上,系统性缺氧的小鼠模型显示H3K4me3的持续缺失起源于骨髓内的preNeu和preNeu祖细胞,并与N端组蛋白3剪切有关,该剪切去除了赖氨酸残基以进行甲基化。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5-02301-9

《光:科学与应用》

极紫外ε的近零非线性增强

意大利拉奎拉大学的Andrea Marini团队研究了极紫外ε的近零非线性增强。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光:科学与应用》。

研究团队提出了首个极紫外等离子体增强自驱动光谱修饰亚微米铝箔的实验演示。这是通过激发具有极低吸收的、广泛可调谐的费雷尔-伯里曼ε-近零共振实现的。研究团队对光谱调制增强角度的相关测量结果得到了理论分析的支持,揭示了峰值强度低至380GW/cm2时的有效光谱修饰。研究团队将该结果归因于超快加热与饱和效应。

这些发现标志着通过非线性等离子体增强极紫外区典型弱非线性方面的突破,有望为操纵和控制极紫外辐射的工具铺平道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5-01985-w

《中国科学报》 (2025-11-05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