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0
选择字号:
他帮助成立了几十家企业,却直言——
大学成果转化,最好找个“代言人”

 

王亮(左)在指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彬

王亮是一个很“实在”的人,这一点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作为天津工业大学膜法水处理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王亮的研究领域足够高端,但他的课题却大多来自现实问题。用他的话说,“我就是要从实际应用中找问题”。

再比如,王亮的另一重身份是天津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的重要职能是促进学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不仅王亮本人凭借自身成果孵化了4家企业,借助他搭建的成果转化平台成立的企业更多达几十家。

然而,王亮并不赞成高校教师直接创办企业,而是坦诚地表示,老师们要想创业成功,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找一个“代言人”。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接地气”的领域

在天津工业大学,膜材料技术是一个“拳头”技术。

“一提到膜材料,很多人都会想到如气球一样的薄膜。但事实上,膜材料有很多类型和形态。”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王亮介绍说,有些膜材料的确如薄膜一样,但更多的材料并非如此。

以天津工业大学研发多年的中空纤维膜为例。它更像是一根根极细的面条,每根“面条”的直径往往只有1毫米左右。“面条”是中空的,外壁上有很多细小的孔洞。

正是这种结构,让膜材料成为一种具备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新型材料。近年来,这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能源、环保、生物医学等领域。例如,在海水淡化中,高性能膜材料能高效过滤盐分,让海水变淡水;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它能精准分离污染物,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王亮所在的研究领域则是其中最“接地气”的一个领域——污水处理。

2006年,从天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王亮,成为天津工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专业本身的应用属性,加上学校在膜材料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研究重点。

“膜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中具有很大优势。”他介绍说,这种材料的空隙结构可以将水中的污染物隔绝在材料外部,水分子则可以透过空隙进入膜内部,从而在物理层面实现对污水的净化。相较于其他方式,这一材料可以大大节约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空间,简化污水处理流程。

瞄准了这一方向,王亮一头扎进膜材料研究中,一干就是近20年。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20年间,王亮和团队成员一起不断钻研,取得了很多成果。

比如,他们提出了基于微观调控动力学的膜材料功能化新方法,重点攻克了临界条件干涉下膜组合工艺协同作用新机制,揭示影响膜运行安全稳定性的界面反应行为,并在水处理领域工程示范中应用验证。

此外,他们还开发出一体式工艺,以及高品质回用新工艺与关键技术等,大幅提高了水处理的效率。

对于外行人来说,这些成果有些难以理解,王亮由此做了一个更“通俗化”的分类。

“我一共做了三类事。”他说,“第一类是改善膜材料本身的某些特性,比如寿命短、抗污染能力差、不易清洗等问题,我研究如何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改进。”

然而,膜材料的性质再好,放在实验室也不能产生实际价值。只有围绕材料形成完整的工艺,乃至做成装置,才能起到应有作用。王亮的第二类工作便是膜材料的工艺研究。

这还不够。毕竟工艺和设备是要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这也成为王亮关注的第三类工作。“这些工程中,不仅仅有污水的处理,还包括一些再生水的回收利用等。”

从材料到工艺,再到工程应用,王亮的研究在无形中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串联起这一链条的便是工程应用的需求。

“污水处理本就是一个面向应用的领域,所以我只能从实际出发,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王亮笑着说,针对膜材料本身的性质研究也很重要,但自有搞基础研究的人去钻研,他只关注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材料能不能发挥最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解决什么问题。”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让成果走向市场”几乎成了王亮必然的选择。

目前,通过技术转移,王亮已经成立了4家企业。同时,作为学校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他还搭建了多个校级成果转化平台,并帮助老师和校友们孵化企业累计几十家。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已经深度涉足产业,但王亮却几乎从未真正管理过任何一家企业。即便是自己成果转化的公司,他也只是将成果使用权转移出去,让别人开展更进一步的产业化工作。

“我挺反对老师们带着自己的团队,单枪匹马地成立公司、做产业。”经过多年观察,王亮发现目前高校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最大误区,就是觉得自己科研做得好,产业化一定也能做得好。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他说,很多教师在不懂市场竞争和商业逻辑的情况下,盲目进入产业化赛道,这意味着他们的实践几乎注定要失败。

比如,曾有高校教师将自己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投入市场,但由于没有考虑技术保护的问题,仅仅半年,其产品技术就被竞争对手破解。加之自身不懂得构建宣传和营销渠道,其产品很快被挤出市场。

现阶段,指望高校教师短时间内弄懂商业逻辑是不现实的。因此,王亮觉得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老师专心做科研,把产业化工作交给真正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由他们包装成产品,老师在其中占据少部分股份。“20%左右就已经很高了。”

“我一般会建议老师找一名有志于做产业化的学生,好好培养他。等毕业后,将成果交给学生,让他作为你的‘代言人’。”王亮坦言,自己的几家公司走的都是这条路。

“老师最不应该有的思想就是‘成果是我的,所以我说了算’。”王亮说。

不过,老师真的可以什么都不管吗?

“也不能这样说,老师可以进行一些宏观上的指导。”王亮举例说,目前市政污水处理的利润并不高,导致一些企业生存困难。所以,他要求自己的企业转向某些附加值高,又能体现膜材料科技价值的领域。

“比如,我要求他们探索废盐的资源化处理,以及电动汽车报废电池的无害化处理。这些领域的利润率要高得多,膜材料技术和水处理技术也能大显身手。”王亮说,但他依然只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至于具体的市场该如何开拓,你仍然要相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中国科学报》 (2025-10-20 第4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向上生长”的芯片,突破摩尔定律限制 地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创纪录水平
太阳上也会下雨,科学家找到原因了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