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许天颖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6
选择字号:
如东样本:千亿产能的南农方案

 

■本报记者 李晨 通讯员 许天颖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国粮仓的千亿产能离不开农业科技这一动能。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研发的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通过轻简、高产、绿色的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在江苏、安徽等水稻主产区年推广应用超600万亩,并在江苏如东交出了水稻单产常年稳定在700公斤以上、亩产值2000元以上的亮眼成绩单。这项技术已经连续两年被选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之一。

“打通科研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就是要将好技术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唐明珍考察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时表示,江苏近年来多个地方的示范证明,该技术达到了减肥、稳产、节本增效的综合效果。他希望各地总结经验,加快技术的推广应用。

科研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难点在哪儿?技术为何用不到位?推广链条上的堵点又在哪儿?记者采访了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和农场大户,了解他们眼中新技术在江苏推广的样本式经验。

技术应用如何落到“田”?

“施肥量大,农户觉得肥料贵”“有的地区是请人插秧,田间管理不到位,农户对新技术没法管、看不住”“肥料包对长度长的农田机器不太适用”……2024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举行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研讨会,来自其他县市的种田大户和农场主现场交流了推广中的困惑。

“这些并不是技术本身的瓶颈,而是推广中不能把技术要点落实到位造成的。”南通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郁伟点出症结。

如东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海青是最早示范应用这项技术的农户之一,积累了6年的试验示范经验,全国、全省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现场会都在他经营的家庭农场举行。

“大家首先要把技术要点吃透。”王海青说,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只施一次肥,不同颜色的肥料包犹如不同节点的定时器,在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分期释放,一次施肥就能管植物一生。相比常规的4次施肥,次数减少了3次,每亩节约人工成本30元以上,从水稻生长全周期投入来看,是实实在在的节本节力。

如东县作物栽培指导站站长於永杰有着多年的技术指导经验。他指出秸秆还田质量、肥料选用、农机效力这三大因素是制约技术落地的瓶颈。“比如秸秆还田,大部分农户为赶工期,做得很粗糙,这就影响了后期的插秧和施肥。”

每年移栽前,於永杰都会到如东种植大户那里进行田间指导,仔细查看秸秆是否已粉碎、粉碎得是否均匀、田整得平不平。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教授李刚华表示,经过多年的技术推广和田间应用,该成果集成了多项技术要点,包括缓混肥选用、机插侧深施肥、精确诊断穗肥、精确灌溉等4项核心技术,以及精确整地、集中壮秧培育、绿色防控等3项配套技术,在生产应用中需要打好“组合拳”。

“拿精确整地技术来说,我们对于移栽前的耕整天数、机械作业深度、田块内的高低落差,以及移栽前的田面水深,都进行了精确定量。”李刚华说,推广中各地应用效益的差异,一方面在于核心技术掌握程度或掌握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就是配套技术差异,这些都会影响技术的真正落地。

推广示范如何通堵点?

该技术从2018年开始在如东试验示范推广。如今的如东,规模大户的水稻种植面积达55万亩,其中40%采用的是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是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标杆。到底是哪些关键卡口的把握打通了技术推广示范的堵点?这样的模式在别的地方是否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我们以一点带动一片。”於永杰介绍,经过6年的探索,如东按照“能否减肥增效、为何能减肥增效、如何更科学减肥增效、集成配套加速推广”的技术轨迹,先后经历了氮肥减量施用、肥料运筹、大区示范、核心方展示、不同缓混肥品种选用、配套技术完善及观摩培训等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

“干我们这一行,首先要对技术了然于胸。”於永杰掌握技术后,先是菜单式、手把手地跟进指导,细化到每个环节,在水稻生长的关键节点天天都去田里看,哪里水多了、哪里肥不够,带着大户干、做给农民看。

就这样,他和农场负责人结成了对子,试验示范区水稻叶色变化、肥料释放动态、试验苗情、产量结构都亲自测查。同时他对每年新发展机械用户的肥料施用情况逐一建档,并分类踏田跟踪调查。

在如东,每年要在季前、拔节期、成熟期各召开一次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核心方观摩与集中培训。

“思想引领,技术为先。”在郁伟看来,一项新技术的顺利推广,要靠推广部门的“意识到位”。此外,以项目为引导,土肥、农机、农技部门需要协同推进、优化融合。

校地协同并推助力高产

“一次轻简施肥,一生精准供肥。”郁伟告诉记者,自己对于这项技术的信心,一方面来自其先进的栽培理念,精确定量、可对照操作的技术要点,以及依托农机的“一刮、一放、一填”的自动施肥术;另一方面,来自实打实的田间成效——丰产高效、提质增效、生态环保。

在如东,自这一技术推广运用以来,每亩平均增产5%,氮肥施用量降低15%,平均节本增效100元左右,稻田碳排放降低40%,下雨时肥料不会被冲走,有效减少了面源污染。

“这是农户们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效益。”郁伟说。

目前,如东年新增机插侧深施肥装置150台左右,作业量25万亩。有大户提出计划在小麦上尝试应用该技术。

“在这几年的推广中,我们一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技术。”在李刚华看来,农民用得好、推得广、能致富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专家团队技术实、基层农技部门信心足、推广专家亲自带、政策助力农户干,这或许就是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在江苏如东落地开花的秘籍,也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留下了高校科技领跑、校地协同并推助力高产的佳话。

《中国科学报》 (2025-01-16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邀您一起揭晓2024年度十佳博文 智利大型能源项目威胁世界最大望远镜
全球尺度风速与植物水力性状的关系获揭示 地球早期大气层曾发生碘氧“大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