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3
选择字号:
43岁辞职创业,他让车间成为课堂

 

骆敏舟在操作机械臂。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沈春蕾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争取项目,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希望做一些与产业化相关的、可以造福老百姓的东西。”

2016年,43岁的骆敏舟只身前往南京,应聘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的一名“项目经理”,出任江苏产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并创办了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智造)。

如今,骆敏舟有着多重身份——集萃智造董事长、河海大学教授、江苏省特种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机器人会做咖啡、懂焊接、能跑步……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骆敏舟还把课堂从校园搬到生产车间,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本领各不同的机器人

磨豆、打奶泡、拉花,不到两分钟,一杯咖啡就这样在全程无人的情况下制作完成。

“这是一个咖啡机器人,它还搭载了无人送餐车,可以将现磨咖啡送到顾客手中。”骆敏舟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机器人不仅只具备一种能力,还可以协作完成多项复杂任务。”

在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集萃智造生产车间里,记者见到了近百条机械臂在有序排列、灵活转动。车间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协作机械臂已被订购,正在进行出厂前测试。

协作机械臂是骆敏舟创业后研制的第一款产品,也是集萃智造这些年来的主打产品之一。

骆敏舟还记得在读博士期间第一次接触六轴机器人,觉得非常新奇、有趣。“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干过不少农活——挑水、施肥、割麦……看到这些机器人让我立马想到,人工智能能否帮助人干一些简单、重复的‘苦力活’,把人从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当年的这个想法现在已经被骆敏舟变为现实。位于常州的江苏联捷焊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捷焊业)是一家焊丝生产厂家,在这家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由集萃智造开发的焊接机器人正在有序地工作着。

联捷焊业创始人梁裕称这些焊接机器人是“傻瓜式”机器人,因为它们操作简单、“不知疲倦”,能不间断地连续焊接,工人只需定期上料、下料即可。

从外观来看,焊接机器人只需占用一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台,它的机械臂底下有一个磁吸底座,可以安装到绝大多数金属工件上。“一个焊接机器人的售价不到10万元,比一名焊接工人一年的工资还便宜。”骆敏舟说。

除了各种协作机器人,骆敏舟也一直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早在2013年,人形机器人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时,骆敏舟就带领团队开发出电动人形机器人“邢天”。现在,骆敏舟带领集萃智造团队正在研制电液伺服人形机器人。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电液伺服的功率密度大、爆发力强,可在崎岖路面等复杂环境下行走,在农业采摘、危化品处理、灾害救援等复杂应用领域发挥作用,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

为此,集萃智造联合多家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电液伺服“卡脖子”难题。骆敏舟坦言,人形机器人真正实现产业化还需要至少6至7年时间。

5年孵化40家企业

2016年,江苏产研院面向全球遴选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骆敏舟加入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是该“项目经理”制运作后落户南京的首个项目。项目选址南京江北新区(高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由南京高新区、江苏产研院和骆敏舟项目团队三方合作运行。

“当年这里只有两三栋楼,如今周边已经高楼林立。”骆敏舟见证了江北新区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开启了自己的人生蜕变之路。

初到南京的3个月时间里,骆敏舟没有忙着研发技术和产品,而是忙着完成江苏产研院的考核指标。其中有一条是5年孵化40家企业,这个指标对科研出身的骆敏舟来说难度有点大,但又必须完成。

“以前在科研单位招人看学历定工资,而现在只要完成考核指标,工资你说了算。”骆敏舟回忆道,“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完全是市场化操作,自主开展研发和经营运作。”

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的想法很简单,但落地实施并不容易。当初骆敏舟觉得每家上市公司都很厉害,自己未来也可以成为其中一员,但后来发现做企业并不容易。

“我的前半生一直跟机器人技术打交道,后半生我要将这些技术变成产品、落地应用。”骆敏舟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初衷是希望实现核心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自己通过努力做到了。

但骆敏舟后来发现,创业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管理。“我们从科研院所出来的创业者大多不懂管理,其实管理最复杂,我一直在学习中。”

创业之初,骆敏舟认为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去做什么,应该没错。但市场的发展变化很快,这就需要管理者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及时调整策略才能跟上市场的变化。

这些年来,骆敏舟从孤身一人来南京创业,到如今打拼出一个150人的核心团队,累计孵化企业57家,其中有一家企业专门研发人形机器人。

卖房的钱已经赚回来了

熟悉骆敏舟的人都知道他当年是卖掉自己在合肥的房子来南京创业的。“创业公司尤其需要钱,我没有太多积蓄,只好卖房,现在回想起来很不容易。”

如今,骆敏舟早已将当年卖房创业的钱赚回来了,并且带领集萃智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研制出6款协作机器人、9款室内无人车,以及便携式焊接机器人、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等,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

2023年开始,集萃智造的年产值已超1亿元,但骆敏舟不敢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他感叹道:“300多万元的人员工资是我每月的固定支出,压力很大,我得让跟着我干的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集萃智造的研发团队中,就有骆敏舟的学生。每年,骆敏舟都会给河海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上课,他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车间。他也鼓励公司的技术人员回到学校继续深造。

“技术创新,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市场发展需求。”骆敏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正带领团队让机器人更智能、更懂人类,未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中国科学报》 (2025-01-13 第4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早期大气层曾发生碘氧“大战” 几十年来最明亮彗星将闪亮夜空
2024全球海洋“热”度惊人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工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