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田珺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3
选择字号:
他逆行地震灾区,收获跨国良缘

①孟建南在土耳其震区采集资料。

②孟建南与小艾。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思辉 通讯员 田珺

他,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读博士生,致力于地震研究。他深入土耳其震区收集数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论文。

她,是从小喜欢中国文化的“00后”土耳其姑娘,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成绩优秀。

不久前,他们在朋友圈“官宣”订婚的喜讯,收获了许多人的祝福。

近日,在武汉东湖畔的一家小咖啡馆,他们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中国博士生逆行土耳其

2023年2月6日,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自地底深处炸响。

当天,土耳其东部发生7.8级地震,当地陷入无边黑暗之中,距离首震仅过去9小时,再次发生7.5级余震。

在万里之外的武汉,24岁的土耳其留学生艾夏雨(中文昵称“小艾”)在惊恐中睁开眼睛。她仿佛有所感应:“地震发生前4个小时,我在梦里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醒来以后心里一直很不安。”

据媒体报道,此次地震在土耳其和叙利亚共造成约6万人死亡、12万人受伤,数万座房屋瞬间化作断壁残垣。这是至少一个世纪以来该区域经历的最强地震之一,也是土耳其100多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得知自己的国家遭遇大地震,许多同胞流离失所,小艾直掉眼泪。看着女友焦急的表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孟建南第一时间申请去土耳其进行震后地表数据收集,研究地震的破坏情况,为后续的救灾和防震作一些科学贡献。

由于震区情况实在太复杂,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证,不仅校方十分犹豫,就连土耳其联合培养单位的教授也建议他不要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了好几次会议进行商讨,最终在孟建南的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籍教授蒂姆·科斯基的支持下,批准了他的申请。孟建南从多地辗转,终于在震后10天内到达震区。

按照培养计划,孟建南本应在2023年夏天毕业,而前往土耳其必然会耽误进度,这意味着要延迟一年毕业。但地震正是他的研究方向,他不能视而不见,何况土耳其还是小艾的家乡,也是二人相遇的地方。

2021年,孟建南被学校安排前往土耳其一所高校进行联合培养。而小艾从小喜欢中国文化,小时候还学习过两年中国武术。她一直想认识一位中国留学生,跟着对方学中文,于是通过朋友辗转找到了孟建南。

圣诞节那天俩人约好见面,但孟建南因为刚到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不久,打车时迷了路,路上又堵车,迟到了很久。

“对不起,我来晚了。”一见面,孟建南就气喘吁吁地向眼前这位金发碧眼的姑娘道歉。

“刚认识他的时候,对他印象不太好。”小艾回忆,“安卡拉的冬天很冷,我穿着裙子在外边站着等了他很久。好在他很真诚,分享了很多与中国有关的知识。”

2022年,孟建南结束在土耳其的联合培养后,返回武汉继续读博。小艾则决定到中国内地留学——既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也为了这个越来越让她倾心的中国男生。

经过一番周折,小艾申请到了武汉高校的语言研修生奖学金。2022年10月27日,这对有情人相聚武汉。

在危险震区取得重要成果

孟建南再次抵达土耳其时,震区仍处在余震不断的危险期,随处可见漫天的黄土、倒塌的房屋,以及被掩埋的尸体。在当地,水和食物都成了奢侈品,还发生过多起暴乱,甚至有人趁机偷走了枪支。

而且,没人能确保不会再次发生7级以上的余震。

在土耳其,孟建南见到了太多的悲伤。他看到一名妇女坐在废墟上,面无表情、眼神呆滞,嘴里念叨着“家没了,家人也没了,什么都没有了”。他这才知道,原来一个人在极度悲伤时是哭不出来的。

他也看到过灾区少有的笑容—— 一些儿童仍能在苦难中找到“稀薄”的乐趣。他们爱踢足球,孟建南就陪他们一起踢,还把自己带的巧克力、饼干分给这些孩子。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孟建南曾遇到过因无人机购买地和使用地不一致,导致无法起飞的问题,他就用锡纸屏蔽无人机的GPS模块起飞。一次一次,不厌其烦。

没有地图设计飞行航线,他就开着车在被地震撕裂的土地上一趟趟地来回跑,让无人机循着他的轨迹飞行测量。机器损坏了,他得跑到很远的地方修,其间还遭遇了一次严重车祸,好在没有人员伤亡。

事实证明,第一时间赶到震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完成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考察离开后没几天,土耳其便发生了洪水灾害。雨雪又降临在这片土地上,将重要的科研证据——地表破裂痕迹洗刷一空。

在现场,孟建南对这次地震事件造成的死海断层、东安纳托利亚断层的地表位移进行了系统的实地测量,相较于卫星数据,这项研究的精度达到了厘米级,是非常及时、高精度的震后地表记录。

他们研究发现,在这次地震事件中,地表破坏最大的位置距离震中47.5公里,而地震震中位置未见显著的地表破裂,地震活动与地表破坏程度并非简单的距离关系。这与此前普遍认为的“震中为地表破坏最大位置”的观点不同。

他的这些第一手资料和研究结论,引发了《科学》编辑的极大兴趣,主动为这项研究增加两倍刊发版面——从4个版扩充到8个版。

患难更见真情

身边的朋友只知道,孟建南去了土耳其震区,得出了很重要的研究结论。但他们不知道,他白天四处跋涉、晚上伴着余震入眠的艰辛。而这些,小艾却记挂在心。

中国和土耳其的时差约为5个小时,小艾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只为和孟建南视频通话十几分钟,看一看心爱的人是否受伤、了解土耳其震区情况如何。那一个月里,她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虽然我非常担心他的安全,但我也非常骄傲,因为他出生入死,在最危险的地方帮助我的同胞。当他作为中国科研人员孤身前往土耳其的时候,我非常感动。”小艾对《中国科学报》说,“就是那个时候,我决定要嫁给这个人。”

今年春节过后,小艾和孟建南准备订婚。在土耳其,有一个说法叫“right person”,即正确的人。小艾对记者说:“我妈妈对我说,她觉得孟建南就是那个right person。”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j3770

《中国科学报》 (2024-05-13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