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3-8
选择字号:
“小柯”秀

 

《自然-遗传学》

双基因突变导致骨骼肌肌病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Volker Straub研究组发现,肌肉特异性蛋白激酶和肌联蛋白双基因突变可导致骨骼肌肌病。相关研究成果3月1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研究人员发现SRPK3(编码X连锁丝氨酸/精氨酸蛋白激酶3)中的预测致病变体,只有在与TTN基因中的杂合变体结合时才会导致进行性早发骨骼肌肌病。在76702名健康男性个体中,未发现SRPK3/TTN有害突变同时出现,统计建模也支持双基因遗传为最佳拟合模型。此外,斑马鱼双突变个体(srpk3-/-、 ttn.1+/-)表现出肌纤维紊乱。转录组数据表明,斑马鱼体内srpk3和ttn.1的相互作用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研究认为,同时影响蛋白激酶SRPK3和肌联蛋白titin的二基因遗传突变会导致骨骼肌肌病,可作为其他遗传疾病的模型。

研究人员表示,在双基因遗传中,两个基因中的致病变体必须同时遗传才会致病。在神经肌肉疾病领域,只发现了极少数双基因遗传病。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3-01651-0

《细胞》

研究人员在人类肠道中发现一种丰富的隐性质粒

美国芝加哥大学A. Murat Eren等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隐性质粒是人类肠道中数量最多的遗传元件之一。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

研究人员表示,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元件,通常编码增强适应性的功能。然而,许多细菌携带的“隐性”质粒并不具有明显的有益功能。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这样的隐性质粒pBI143,它在工业化肠道微生物组中无处不在,数量是crAssphage的14倍,而crAssphage目前已被确定为人类肠道中最丰富的染色体外遗传元件。pBI143中的大多数突变都累积在数千个元基因组的特定位置上,这表明它具有很强的纯化选择能力。pBI143在大多数个体中都是单克隆的,这可能是由于最初获得的版本(通常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具有优先效应。

研究人员发现了pBI143的重要实际应用,包括它在鉴定人类粪便污染方面的用途,以及作为一种追踪人类结肠炎症状态替代方法的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1.039

《中国科学报》 (2024-03-08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