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素梅 王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9-27
选择字号:
更好发挥社会科技奖的评价激励作用

 

■王素梅 王昉

科技奖励是科技评价和科技激励的重要指挥棒和风向标,是政府与民间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方式。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发展了庞大的科技奖励体系,奖励对象覆盖不同成长阶段的科研人员,奖励形式灵活多样,奖励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与前沿方向。按设立机构,科技奖励可分为由政府、国际组织、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等设立的奖项。

当前,全球知名科技奖励有2万多项,呈现出奖项越来越多、奖金越来越高、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发展特点。其中,高水平、专业化的社会科技奖通常由基金会或科技社团设立,依托科学共同体或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独立、专业的提名与评审,突出对科技人才的学术性、荣誉性评价,对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99年12月,科技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制定了《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力量以设奖方式支持科学技术事业繁荣发展。20多年来,我国社会科技奖励逐步形成数量规模较大、主体结构多元、管理运行规范、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知名度比较高的社会科技奖有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成为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潜力、增强科技人才创新动力的重要激励方式,也是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引导科技人才开拓创新的重要举措。

2003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20年来,陈嘉庚科学奖共授奖9次,奖励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41项,47位科学家获科学奖。33位科学家在获奖之后,又获得了其他重要奖励,其中,1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位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6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14位科学家在获奖后担任国际学术职务,如国际和其他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学/协会会士、国际重要科学组织主席等。这些反映出陈嘉庚科学奖的引领作用。

2010年,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青年科学奖。13年来,共授奖6次,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32位青年科学家获青年科学奖。2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4位科学家在获奖后,又获得了其他重要奖励。其中,2位科学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位科学家获得科学探索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在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学部运行的知名社会科技奖。各奖项均由高水平专家提名推荐,坚持原创引领的学术评价导向,通过院士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严格评选,确保评审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专业性、公信力。近年来,参与推荐的专家数量逐年增加,反映出科学共同体对于这一奖项的高度认可。

2023年2月,科技部印发新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要求社会科技奖走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日前,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对《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条例》以及《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突出奖励真正作出原创性、引领性学术贡献的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确保组织与评审更加公平、公正,在发现人才、托举人才、激发人才的评价激励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王素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昉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中国科学报》 (2023-09-27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