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9-7
选择字号:
我国取得深海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新突破

 

国内首条跨洋中脊海洋电磁法联合探测剖面。姜峰、朱筱曦 / 绘制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的支持下,该所研究员孙珍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科研人员合作,于今年7月至8月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约4000米处,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磁发射和接收装备,进行了我国第一条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联合探测剖面的实验。

“这次实验标志着我国在复杂的深海地形条件下,大功率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取得进一步突破。”项目负责人孙珍对《中国科学报》表示,为进行本次实验,项目组筹备了4年时间。此次实验整个剖面长度近100公里,共有16个接收测点,取得了质量较好的电磁数据。

海洋电磁法是一种重要的探测海底地质结构的方法。此前,只有少数几家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拥有在深海中开展人工源电磁与大地电磁法联合探测的成熟技术和装备。长期以来,这些机构对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技术封锁。

近20年来,经过国内多家单位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海底电磁场观测、大功率人工源发射、电磁法海上作业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王猛表示,本次联合探测实现了深海海底多分量天然源电磁场长时间观测,以及近海底拖曳式大功率人工源电磁发射作业,有效补充了高频天然源电磁场信号。

“这次探测实现了用一条地球物理剖面同时探测浅部地壳和深部地幔电阻率结构的目标,将显著提升我国利用海洋电磁法探测海底地质结构和资源的实力。”电磁联合探测航次负责人姜峰说。

此次联合探测作业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综合地球物理科考船“实验6”执行。

《中国科学报》 (2023-09-0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让屋顶变白是保持城市凉爽的最好方法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