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在梅片树扦插育苗基地了解育苗情况。华南理工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朱汉斌
“范博士,又带新同学过来了?”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部经理姚鑫明热情地和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范鹏辉打招呼。
“是的,这次我带着‘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了!”范鹏辉说。
今年7月,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华工积极组织“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梅”利乡村团队就是其中的队伍之一。
为脱贫攻坚栽下“致富树”
“‘梅’利乡村团队是在华工智慧赋能绿美乡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基础上由学生群体组建的。”范鹏辉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梅”利乡村是美丽乡村的谐音,表达了团队希望通过梅片树资源高值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望。
团队的组建源于指导老师苏健裕的引领。“老师指引方向、把握大局,是我们团队坚实的后盾。”范鹏辉说。
苏健裕是华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植物源活性物质新资源开发、制备与利用研究,特别是在天然冰片的创新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自2008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苏健裕一直在参与扶贫工作,曾兼任华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成果突出,曾获得“广东省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称号。
“我们始终秉承‘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苏健裕说。
跋山涉水遍寻良种新资源
2013年,一次梅州之行,让研究生二年级的范鹏辉找到了一个将科学理论付诸实践的窗口。
为解决龙脑樟树良种匮乏的问题,范鹏辉与团队一起奋战700多个日夜,走遍广东省46个县区,采集上万株龙脑樟树样本,通过检测分析,最终寻找到龙脑樟树良种新资源——龙脑型樟科阴香树(当地俗称梅片树)。
据介绍,团队10年来扎根梅州平远山区,先后攻克了梅片树良种无性快繁、龙脑高效提取纯化、龙脑高值化应用等多个难题,实现梅片树资源绿色综合利用。截至2022年底,助力平远县实现梅片树累计产值超5亿元,带动农户3000多户,带动就业4000多人。
在调研过程中,“梅”利乡村团队前往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深入马山、南台等村并前往有关企业,调研当地梅片树和特色茶“客家炒绿”产业发展情况。
团队还深入梅片树育苗基地,了解梅片树扦插育苗存活率、梅片树种苗价格波动情况及近年来梅片树推广种植情况;深入梅片树提取和精深加工企业,了解企业梅片树枝叶提取及深加工技术应用情况,与企业技术人员探讨目前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
此外,团队经过持续不懈的攻关,成功将梅片提取过程中的副产物——梅片龙脑香精油、梅片纯露等应用于功效护肤品中,开发出30余款产品,极大推动了梅片树资源在高值护肤品中的转化,大大提高了梅片树资源的利用率。
范鹏辉说,在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创造更多收益的同时,他们还要努力实现梅片树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要在梅片树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上下功夫”。
让科技和人才资源走出校门
高校科研力量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背后,是学校的激励与支持。
作为工科强校,让科技和人才资源走出校门、服务产业、贡献社会,是华工由来已久的传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批华工教师便利用周末时间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解决技术难题,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
当“星期六工程师”有了新身份——科技特派员之后,华工积极响应,及时出台了《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办法》,从工资福利、人事考核、职称晋升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措施。过去10余年里,华工牢牢抓住科技特派员这个突破口和纽带,探索形成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据介绍,自2008年以来,华工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超过1600人次,居全国高校首位。仅涉农领域就服务了700多家企业,承担乡村振兴各类项目236个,孵化创办企业10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10万多个,为企业增收超过百亿元。
近3年,华工与清远、河源、茂名、揭阳等地区超过50家企业签订了合同,合同经费累计超过3000万元,建设了3个乡村振兴领域校企联合实验室,攻克了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生态保护、农牧业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
“在华工团队的帮助下,我通过种植梅片树过上了好日子。”姚鑫明说,目前,除种植梅片树160多亩外,他还担任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部经理。
10余年间,华工智慧赋能绿美乡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累计培养学生130余名,他们各自奋斗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如今,借助“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平台, 帮扶育人又有了新方式。
记者了解到,“梅”利乡村团队未来将持续扎根平远县石正镇,及时帮助当地解决技术难题;同时,将继续加强梅片树资源的应用研究,不断开拓梅片树高值应用领域,实现梅片树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23-09-04 第4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