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梦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7-28
选择字号:
从473位作者的2000多卷书中提取约2万个事实
2000年前,他编纂了百科全书式著作《博物志》

老普林尼

1472年出版的《博物志》拉丁文印本。

1476年出版的《博物志》意大利语译本,是第一个非拉丁语译本。

1601年出版的英译本,是《博物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译本。

1650年出版的《博物志》荷兰语译本。作者供图

■赵梦钰

说《博物志》是一部巨著一点也不为过,不仅是因为37卷这样的大体量,更因为其丰富的内容,书中涉及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医学、地质以及艺术等诸多领域。要知道,2000年前的老普林尼时代还没有成熟的相关分支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老普林尼的这部作品,西方世界的相关探究和作品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才得以延绵不断推出,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缓慢积累的文化传统,就规模、持续时间及提供的知识数量而言鲜有其他传统能与之相比。无疑,本书给后来西方博物学文化基本的样式和做法做了示范,对西方百科全书式知识书写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过,随着近现代科技探究方式的流行,特别是当代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老普林尼及其所做的工作感到陌生,也造成了许多误解。

在老普林尼诞辰2000年之际,让我们重新了解这位伟大的博物学家及其传世之作。那么,老普林尼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促使他编篡这部著作、他是如何写作的?这部名为《博物志》的巨著写了什么、有何特别价值?

骑士出身的老普林尼

老普林尼于公元23年左右出生在古罗马(今天意大利)北部科莫的一个骑士阶级家庭。幼时曾在卡里古拉执政期间在罗马停留过一段时间。大约在公元46年左右到公元58年期间(23~35岁)曾3次前往日耳曼尼亚参加罗马兵团的远征,算是完成骑士等级的义务兵役。大约公元57—58年,在第三次军事行动途中,他结识了未来的罗马皇帝提图斯。在《博物志》的“前言”中提到,老普林尼将这部巨著题献给这位大人物。

之后老普林尼在地方担任了若干次行省公职。据考证,他可能在那旁高卢、阿非利加、塔拉戈纳西班牙、比利时高卢等4个行省任职。

公元79年8月24日那不勒斯湾发生地震,维苏威火山爆发,老普林尼指挥舰队参与救援行动,不幸罹难。可能是因火山爆发产生的浓烟阻塞了其气管,而引发了中风或心脏病。

骑士阶级出身、在行省参军的见闻和经历、社交圈以及与弗拉维王朝的密切联系等诸多社会因素,都为老普林尼编纂浩繁的《博物志》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素材和资源。

老普林尼编纂《博物志》也切合罗马帝国早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正处于势力不断扩张的上升时期,帝国疆域的扩张、物质财富的积累、交通网络的完善、经贸的发展促进了帝国内外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与交流。

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在将新征服地区纳入帝国版图的同时,需要将这些远离帝国中心区域的信息整合进帝国的信息库中。当时老普林尼所进行的这项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顺势而为。

当然,对老普林尼来说,编纂《博物志》还有道德和文化层面的考量。他曾哀叹:“战时人们尚且能够克服困难创造和积累新知识,可是到了和平时期,社会风气反而日渐奢靡,人们被贪婪和利欲所蒙蔽,弄丢了探究知识的美德。”

因此,他在“献词”中表明,写作本书的重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收集关于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知识,将之整理汇编成册,从而帮助罗马人,特别是《博物志》的目标读者——农民、手工业者等获得关于日常生活的实用知识,重塑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博物志》是一部怎样的巨著

一直以来,《博物志》以其内容之广博著称,作品特色之一便是百科全书式的综合。这是西方历史上首次将关于自然和部分涉及人文诸多主题的知识集中收录在一本书中。

全书共37卷,第1卷罗列了其余36卷的主要内容和所引用的作者名单。从第2卷起,依次介绍了天文、地理、民族志、人类、其他动物(陆生、水生、鸟类、昆虫)、植物、农业、医药、矿物、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前人记录和见闻,老普林尼称《博物志》是从上百位前人作者的2000多卷书中提取了约2万个事实汇总而成。实际上,本书所汇总的信息量远多于老普林尼的统计。后有学者统计过,全书共引用473位古代作家,其中327位古希腊作家、146位古罗马作家。

尽管内容庞杂,但《博物志》的主题一以贯之,即“自然本身,即生活”。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自然的产物,还包括人与自然及其产物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人在自然中的活动以及与自然的互动是老普林尼关注的核心,也是当时人对自然理解的一个部分。

一方面,老普林尼希望通过探究自然万物的特性,来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的本质。但是这里所探究的自然万物并非关于自然的一切事物,而是作者认为值得记录之物。这里的“值得记录”具体指的是那些具有特殊性、典型特征、能够引起古罗马人对自然的惊叹、展现自然鬼斧神工和精妙设计的事物,其中包括一些在今天看来离奇的传说逸闻。

另一方面,世间万物为了人而存在是材料的核心。换句话说,老普林尼对自然物的描述特别强调实用性。以《植物卷》为例,这一部分主要是依据植物提供食物、提供芳香气味、作为纺织原料、作为装饰等实用性依次介绍的。其中特地将动物和植物的药用单独拿出来分若干卷细致描述,向读者展示这些自然产物对人最有价值的一面。描述花卉的第21卷,关于花的记述并非依据植物形态等自然分类,而是以花在当时最重要的实用功能为序依次介绍。

在具体事物的叙述中,老普林尼采取灵活的分类策略,被放在一起叙述的一些事物是因为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性,这种特征上的相似性可以是颜色、形状或功效。他不解释这些事物被归为相似性的原因,而是直觉性说明它们最相似。

从《博物志》的内容可以看出,不同于更关心抽象思辨的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更关心知识在日常生活实际之中的应用。本书正是当时古罗马人对于实用科学技术积极态度的直接反映。

而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事物的描述,同时体现出对现世生活之善的追求和道德提升的关切。换言之,其最终落实在指导古罗马人如何生活得更好。

几乎对所读的每本书都进行摘录

老普林尼的侄子兼养子小普林尼(约61—113年)在写给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塔西陀(56—120年)的书信中,谈到老普林尼在工作之余如何学习、摘抄和写作。

小普林尼在信中描述了老普林尼的日常工作、生活和阅读场景。这是流传至今极为罕见的关于古代作家阅读学术情景的描述。

他极其爱惜时间,几乎是手不释卷,认为“所有没有被用来研究的时间都是被浪费了的”。小普林尼说,实际上老普林尼每日能够从事阅读和研究的时间极其有限,白天的时间主要用来处理公务,只有夜晚和业余时间才阅读、摘录。

老普林尼能如此高产,并非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的。他有时命奴隶和秘书阅读,甚至在晚饭和洗浴时也命人大声朗读。由此可见,如此海量知识的汇编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阅读和听读的过程中,老普林尼同时在做笔记和摘录。他对于书籍的态度开放宽容,认为“每一本书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不存在完全一无所取的书”。因此他“几乎对所读的每本书都进行摘录”。

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和速记方法使得《博物志》中的知识和信息存在不少不准确之处,也正是这种方式能够让他在非常有限的时间中如此高产,不仅留下160本正反两面写满笔记的摘抄簿,还完成了多部作品。只不过,除了《博物志》以外的其他作品均已失传。

被长期边缘化和低估

自公元77年问世以来,《博物志》文本的流传不曾中断。这部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渗透在西方知识传统的诸多领域。可回顾《博物志》接受史,看到得更多的是其在西方科学史上长期被边缘化、忽视和贬低的历史。

准确地说,西方科学史并非彻底拒绝《博物志》,而是将其视为百科全书传统的古代代表。这本质上是在现代科学的框架内为这部作品赋予意义,仅仅是用来补充科学编史的边角,作品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则被严重低估和忽略。

古代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之间的巨大鸿沟、前人学者对博物学价值的忽视,都是《博物志》在现代难以被理解和接受的重要原因。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提出“平行论”思路,即将博物学视为一种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演化、发展的文化传统,而不是作为自然科学真子集。这种新的“平行论”思路认为博物学与科学有部分重叠或交集,它与科学的关系可能更像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博物志》大体上属于这种平行于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即博物学文化。广义的博物学指在广阔的时空尺度上,对于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自然物系统化的理解的所有尝试。

这部作品长期以来被诟病的“不加甄别地包含大量信息”,使其在漫长历史中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也是这部作品对今天读者来说的万分珍贵之处。

在老普林尼之前,就有学者主要依据前人记录和见闻而写了博物方面的著作,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及其大弟子塞奥弗拉斯特的《植物探究》、希罗多德的《探究》(通常译作《历史》),这3部作品的标题中都出现了historia字样,它们和《博物志》的用法完全一致,都是探究、记录、描写的意思,不宜直接译成“某某史”。

但是,这部作品的中文版多数时候被译成《自然志》《自然史》等,一般读者也熟悉这个名字。目前国内已出版的中译本仅有一版,是由李铁匠翻译、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出版的节选本,书名译为《自然史》。

《博物志》英文书名是Historia Naturalis。刘华杰认为naturalis不完全用来限定所讨论的对象,还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主义的”有关联,与先验的、逻辑的、理论化的形成对照的研究方式。他主张译作《博物志》或《博物》。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博物学正在国内外经历一次复兴。今天我们重新关注老普林尼,正是从博物学复兴和“博物学文化研究”成为当代科学史显学的大背景出发,重新关注这部在西方科学史上长期被边缘化的作品,为书写新的科学史、知识史、博物学史提供不同角度和思路。

《中国科学报》 (2023-07-28 第4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