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评论A》
科学家探究偶极超固体的偶极模和剪切模振荡行为
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大学的Luis E. Young-S与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探究了偶极超固体的偶极模和剪切模振荡行为。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评论A》发表。
研究团队探究了谐振势阱中偶极超固体的偶极模和剪切模振荡行为。这些超固体由排列在一维或二维晶格上的偶极滴状粒子组成,采用超越平均场模型,其中包括Lee-Huang-Yang相互作用,以确定其晶体结构在平移和旋转下的稳定性。偶极原子在z方向极化,而超固体的晶体结构位于x-y平面上。在准一维和准二维偶极超固体中,都存在稳定的偶极模振荡。然而,在准一维偶极超固体中,剪切模振荡只能势阱在x-y平面上的各向异性达到最大和最小之间持续进行。
在这两种情况下,偶极超固体的晶体结构在振荡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变形。剪切模振荡频率的理论估计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随着超固体中滴状粒子数量的增加和限制势阱频率的增加,吻合度进一步提高。这项研究的结果可通过现有技术进行实验验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03/PhysRevA.107.053318
《地质学》
华南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直到早古生代才并置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Lijun Wang小组研究华南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取得新进展,称它们处在冈瓦纳大陆的不同位置,直到早古生代才发生并置。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地质学》杂志。
基于对现有古地磁、古生物、地层和碎屑锆石数据的总结和重新评价,研究人员提出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直到早古生代才并置的观点,在此之前它们是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两个独立部分。在埃迪卡拉纪和早寒武世,扬子板块位于印度西北部,在埃迪卡拉纪,华夏地块接近或属于澳大利亚北部,当时澳大利亚和印度被Kuunga洋分开,并在埃迪卡拉纪晚期至寒武纪早期海洋闭合时与印度东缘合并。
研究模型表明,华南早古生代的造山作用可能与两个不同的事件有关,即埃迪卡拉纪晚期至早寒武世,华夏/澳大利亚与印度的碰撞(Kuunga造山运动)和晚奥陶世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的合并。这意味着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很可能占据了罗迪尼亚的两个不同位置。
据悉,华南板块在冈瓦纳中的位置仍有争议。在以前所有的模式中,华南板块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被拉伸合并,华南板块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中一个单一的连贯陆块。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1362.1
《自然-神经科学》
小脑联想学习是熟练接触适应的基础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Abigail L. Person课题组的最新成果表明,小脑联想学习是熟练接触适应的基础。该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研究人员表示,小脑被假设为通过在线调整来完善运动。研究人员利用小鼠伸手的范式研究了这种预测性控制是如何产生的,并测试了小脑是否使用伸手内的信息作为预测器来调整伸手运动学。研究人员首先在浦肯野细胞中发现了一个群体水平的反应,该反应与伸手速度成反比,表明小脑皮层是连接运动学预测器和预测性控制的一个潜在部位。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可以学会补偿由反复、闭环的光遗传刺激小脑苔藓纤维输入引起的可预测到达扰动。神经和行为读数都显示出对位置锁定的苔藓纤维扰动的适应,并在刺激被移除时表现出后遗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3-01347-y
《高能物理杂志》
科学家探究非耗散的电驱动流体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的Ioannis Matthaiakakis课题组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理论物理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探究了非耗散的电驱动流体。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高能物理杂志》发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取了第一步来解决关于电场阶数的难题,并引入了一类新的流体力学定态,其中包括任意的零阶电场,以建立流体力学模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首先在与推动无关的带电流体中推导了一阶导数的静力学本构关系。随后,他们通过引入适当的能量和动量弛豫项来平衡电场对流体的影响。这种分析导致了对空间流体速度的新静力学约束,用于定义它们的定态类别。这个约束在流体力学领域推广了在Drude模型中发现的相同速度约束。研究中的这一类定态即使在理想阶次上也表现出非平凡的热电输运,因为它产生非零的直流电流和热流。
据悉,现有带电流体的流体力学模型对于作用在流体上任何外部电场的处理存在矛盾。这些模型要么将外部电场视为流体力学导数展开中的一阶项,并完全任意处理;要么将外部电场视为零阶项,但受到流体的化学势约束。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07/JHEP05(2023)218
《中国科学报》 (2023-06-05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