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法伊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6-5
选择字号:
科研人员提出沙漠固碳总量评估新方案

 

本报讯(记者温才妃 通讯员法伊莎)近日,世界环境领域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团队的题为《沙漠非生物碳固存因降水而减弱》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封面论文进行推介。

团队建立了同时考虑水热交互作用及土壤性质因子的沙漠流沙二氧化碳通量估算方案,深化了对沙漠固碳机制的理解,并为评估沙漠固碳总量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有研究表明,约占全球土地面积1/3的广阔沙漠生态系统可在缺乏光合作用的情况下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在促进碳中和与缓解气候变暖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水循环,导致全球总降水量和极端降水事件逐渐增加,该现象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为明显。沙漠地区的降水可影响土壤热量传递、土壤水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土壤盐碱浓度、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及土壤养分的运移等多个控制沙漠碳收支的关键过程。然而,学界对沙漠土壤水热如何协同影响二氧化碳收支过程缺乏深入了解,这导致沙漠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贡献和地位无法准确确定。

该研究采集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强降水后沙丘不同部位形成的具有明显水分梯度的流沙样品。通过连续监测流沙样品二氧化碳通量,研究人员揭示了水热联合调控对于沙漠流沙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的流沙二氧化碳通量经验估算方案,研究团队发现,短期内,随着全球变暖且沙漠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塔克拉玛干沙漠流沙的非生物固碳能力和碳汇稳定性将逐渐降低。然而,随着沙漠降水的进一步增加,加入植物光合作用的沙漠碳汇过程将逐渐增强。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21/acs.est.2c09470

《中国科学报》 (2023-06-0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氧化物-氧化物界面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哈佛认证抗衰清单:红茶+浆果有助逆龄 揭秘超短周期行星系统随时间演化规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