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凌霄  田瑞颖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5-17
选择字号:
一位“低产”科研工作者的底气

 

■本报见习记者 孟凌霄 记者 田瑞颖

一位几乎“零发表”的博士生,竟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与意见相左的“大牛”外审“吵”了整整3个小时。3年后,这位敢于挑战权威的“90后”女孩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身份,将毕业论文的其中一项成果发表于《自然》。这项研究揭示了惰性气体迁移的数值模型,有望发现隐藏的氦气富矿,并避免全球氦气危机。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已在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领域做博士后的程安然坦言,就文章数量而言,自己属于“低产”的科研工作者,但过硬的研究质量给了她底气。

发《自然》论文就像“怀哪吒”

尽管氦是宇宙中储量第二丰富的元素,但在地球上含量极少。有专家预言,这一“气体黄金”的世界储备将在20年内耗尽。程安然想做的就是找到潜在的氦气富矿。

氦气轻盈、敏捷,一不留神就从地下岩层逃逸到太空中。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高浓度氦气才会在地下岩层中自然集聚。

“想象一下,地下有层层叠叠的岩石,就像不同种类的蛋糕。”程安然打了个比方。如果有一种特定的地质结构,既能阻隔氦气流动,又能满足氦气累积的时间尺度条件,也许可以用来解释氦气富矿的存在,还能为寻找新的氦气田指明方向。

程安然和她的团队通过研究氦气、氮气的分布规律,尝试建立惰性气体迁移的模型,并进一步预测潜在氦气田的位置。目前,这一模型已经应用于北美威利斯顿盆地,并成功预测了氦气富矿的氦氮比例。

“吭哧吭哧,像怀胎哪吒一样,我的《自然》论文终于发表了!”论文发表后,程安然在朋友圈写道。

“零发表”到实至名归

“博士期间,我一篇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都没有发表。”程安然说,某种程度上,自己算得上“零发表选手”。

但这并不意味着程安然缺乏科研训练。相反,在博士毕业前夕,她的氦气模型研究已较为成熟。在程安然看来,与其为了追求数量贸然发表,不如耐心打磨,与更好的成果在顶峰相见。

当时,程安然的导师、牛津大学地球化学系主任兼地球科学系主任Chris Ballentine常对她说:“只要有扎实的研究,发表只是时间问题。”

Chris不仅毫不担心程安然毕业,反而在博士论文答辩环节,为她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特别邀请自己的老朋友——与程安然在同一研究领域但学术观点相反的教授担任外审专家。

在Chris看来,条理清晰地说服学术观点不同的外审专家,并在他的帮助下完善论文,才能说明这是一项好研究,博士学位才算实至名归。果不其然,程安然与外审专家“吵”了整整3个小时。讨论到慷慨激昂处,程安然早已忘了这是她的答辩现场,只沉浸在和顶尖学者交锋的享受中。

正是高质量的辩论和严格的修改,让程安然的博士毕业论文越发完善、严谨。这也为后续该研究在《自然》上顺利发表起到重要作用。

程安然博士阶段是双导师制,两位导师都是《自然》中本论文的作者。在她看来,两位导师都属于“只卷自己,不卷别人”的典型。其中,Chris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著称。在这种氛围下,程安然得以真正实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做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

在国外同事眼中,程安然身上有“中国人特有的勤奋”。

研究最忙的那段时间,实验室几乎成了她的半个家。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熬夜做实验时,就在厕所改装的小隔间里睡一夜;周末空无一人的实验室,成为她错峰使用的“乐园”。

“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听到这个问题时,程安然迟疑了一下,才缓缓地说:“未来可能会做什么,我不确定,但确定的是,我会不停地找寻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在牛津大学做博士后的工资并不高,其中一多半都得付房租,但她却笑着说:“和有机会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相比,眼前的数字又算得了什么?”

对于做科研,程安然的固执在于一定要做“一个好题目”。如果只是套用开发的模型,换一个盆地、换一个油田,也许能源源不断地“生产”论文,但这并非她的初衷。

“我们实验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发文章绝不能是重复性劳动,一定要发现新的模型、新的解释,做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程安然说,“只要能找到好的选题,我就会一直留在科研界。”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59-0

《中国科学报》 (2023-05-17 第2版 国际)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让屋顶变白是保持城市凉爽的最好方法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