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双虎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4-17
选择字号:
“倔”鳜鱼终于不再挑食了

 

达到销售规格的鳜鱼。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本报记者 张双虎

“0.48千克,达到市场销售规格。”

前几天,上海海洋大学研二学生韩志豪从养殖鳜鱼中随机捞出一尾上秤,电子秤上的数字让他喜出望外。

在上海海洋大学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广东恒兴集团“863”研发基地内的联合实验室里,韩志豪等人用团队开发的“驯化+饲料投喂”技术,不到6个月时间即养殖出达到销售规格的鳜鱼。这标志着我国水产饲料中的一个难题堡垒——鳜鱼配合饲料已被攻克。该技术不仅突破了驯化和配方瓶颈,同时饲料驯化率、鱼生长速度、鱼存活率和饲料成本等指标,均已满足产业化要求。

鳜鱼美味,但食性很“倔”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因其美味被公认为中国淡水中的四大名鱼之一。然而,鳜鱼难养。之所以“难”,是因为其食性很“倔”,终生只进食活鱼活虾。如何让“倔”鳜鱼吃人工饲料,驯化是这条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驯化率,让鳜鱼接受配合饲料,是我们团队自2012年率先在国内开发出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乃松说。

在陈乃松带领下,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李松林和该团队的研究生做了很多实验。他们发现,若不投喂活鱼活虾,只投放饲料,鳜鱼可不“买账”。没有活的食物,鱼儿们就开始“自相残杀”。

“一批实验鱼投放后,第二天就少了一半,再观察下去,最后就只剩下几条。”李松林说,“难就难在它们宁愿相互残杀,也不吃投喂的饲料。”

团队曾考虑将鳜鱼苗放得稀疏一点儿,彼此间的距离远一点儿,但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经过无数次实验、无数次摸索,团队逐渐掌握了一套“秘籍”。

去年,团队成员张佳灿在研究生毕业后采用这套办法自主创业,成功驯化出100多万尾吃饲料的鳜鱼苗,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在上海海洋大学3年的研究生没有白读。”谈及自己的成果,张佳灿自豪地说。

“饲料鳜鱼”美味如初

人工饲料养殖鳜鱼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消费者可能会产生疑问。“饲料鳜鱼”和用活鱼饵料养殖出的鳜鱼一样美味吗?

“我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已有‘虎背鲈鱼’的成功事例。”陈乃松表示。

浙江一家饲料公司采用陈乃松团队研发的大口黑鲈配合饲料,养殖出“虎背鲈鱼”商品鱼,在某电商平台的销售态势喜人,消费者好评率高达99%以上。

“没有最好的饲料,只有更好的饲料,我们还在不懈努力,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力争使‘饲料鳜鱼’变得更美味。”陈乃松补充说。

水产养殖长久之道

在传统养殖中,鳜鱼要吃活鱼活虾。养1亩鳜鱼,就要配套养4亩小鱼作为饵料。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成本,也是对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正因如此,鳜鱼价格一直降不下来。

如今,该研究团队取得的技术突破,将推动鳜鱼养殖朝着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经济高效等方向高质量发展。

陈乃松细细算了一笔经济账:传统生产中养殖1亩鳜鱼,需要配套4亩的饵料鱼塘;现在用1斤配合饲料,就能喂养出1斤商品鳜鱼;原来生产1斤鳜鱼的饲料成本在18元左右,而采用配合饲料投喂鳜鱼,可把饲料成本降低至10元左右。

“另外,饵料鱼塘往往水环境较差,易滋生一些致病菌并传染给鳜鱼,这不仅增加了投放药物的成本,还会引发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这也是当前该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陈乃松说,“若用配合饲料养殖鳜鱼,病害将大为减少,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中国科学报》 (2023-04-17 第3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模型预测电池衰减轨迹 科学家发现草原极端干旱“密码”
科学网给您拜年了!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