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鞠强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17
选择字号:
科学人文的一百种可能

 

《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卞毓麟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定价:148元

■鞠强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普及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做好科普工作,已经成为当下很多科普工作者的共识。

科普作家卞毓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作品《人类未来细思量:科学与人文百题》(以下称《人类未来细思量》)正是不懈探索融合科学人文所结出的硕果。

在从事科普出版或者创作工作的队伍里,有过科研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像卞毓麟这样在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后又转为科普出版工作者的例子却很少见。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现国家天文台)工作期间,他就热心科普工作,创作、翻译了不少优秀的科普作品;在进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工作后,他又在科普出版这个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数十年科普创作和出版工作中,卞毓麟一方面学习、借鉴艾萨克·阿西莫夫、卡尔·萨根这样的科普大师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他逐渐认识到科学与人文交融对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大力倡导,还身体力行、做出示范。

《人类未来细思量》一书收录了卞毓麟在报纸上发表的100篇文章,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对天文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对科普作品的评介、对科普工作的思考以及其他一些内容,在他的笔下展现出科学与人文结合的丰富可能性。

这些文章按照时间上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最晚一篇发表于2020年12月3日,最早一篇发表于1983年10月19日。这样的编排方式既让读者获得了新鲜感和时代感,随着阅读的推进,还能体会到历史感。同时,文章的选取也兼具深度和广度,照顾到不同读者群体的需要。

卞毓麟在书中提到,创办于1915年的《科学》杂志在1985年复刊时,在办刊方针中有一句话——“外行看得懂,内行受启发”。这本书实际上也体现着这一方针。

卞毓麟曾经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转入出版行业后也一直关注天文学的发展,创作的天文科普作品数量众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早在1980年,他就出版了《星星离我们多远》,该书此后多次再版,还入选了教育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主阅读推荐图书。

2007年,他的又一部代表作《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出版,后获得过多项大奖。在《人类未来细思量》中,就既有他介绍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等内容的科普文章,也有他谈创作《星星离我们多远》《追星》等作品的心得体会,这使我们得以从中领略他天文科普创作的概貌。

这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卞毓麟推荐中外优秀科普图书的文章。这些图书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既有《暗淡蓝点》《亚原子世界探秘》这样的经典之作,也有《人类未来》这样的近作(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人类未来细思量》就是对《人类未来》一书的评论,因之成为这本文集的名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的形式日益多样,公众接触科学的渠道日益丰富,但是科普图书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资深科普出版家和科普作家,卞毓麟撰写的这些推荐文章显示出他对科普创作和出版的深入思考,蕴含了他对科普图书以人文情怀彰显科学精神的期望,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拓宽选择科普好书的范围,也为科普出版工作者策划、编辑科普图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数十年的科普实践也使卞毓麟能从科普图书这一角度出发,以更大的视野观察和思考科普工作的全貌。这本书中呈现了他的观察和思考。

199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卞毓麟就撰文谈了对贯彻该意见的几点想法,其中提到的5个想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当科学成为时尚,天空会不会更蓝》一文中,他表达了对“让科学流行起来”这一口号的支持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发表十几年后,“让科学流行起来”仍然是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在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作为与科技创新有同等地位的科学普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要做好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一个着力点就是从卞毓麟这样的科普大家身上获得经验并加以推广,这本书为科研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阿西莫夫是卞毓麟非常推崇的科普大师,他在书中的《阿西莫夫的人生为何值得一读》一文中,推荐了《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这本书。他提到,该书虽然是大部头,但分成166个专题,每个专题几千字,读完一小段就会觉得很有滋味,值得回味,因此可以翻开任何一页开始读。

其实,《人类未来细思量》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当卞毓麟以通俗易懂、简洁有力的文字呈现出科学人文的一百种可能时,每位读者都会被科学人文所散发出的魅力深深吸引。而无论是希望学习科普创作的手法,还是希望获取科普出版的要领,抑或是希望了解科普图书中的佳作,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都会收获颇丰,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23-03-17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物理学家实现点“铅”成金 鲱鱼“迷路”,美味难求
科学网2025年4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实验室制造出首枚“黑洞炸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